大行科工,一家专注折叠自行车的企业,最近公布了招股书,准备在香港上市。这家深圳公司用数据告诉大家:折叠自行车市场正火爆,他们就是这个赛道的王者。2024年,他们卖出22.95万辆自行车,收入高达4.51亿元,增速远超同行,简直是自行车界的“隐藏大佬”。
折叠自行车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它小巧便携,能轻松塞进车后备箱或办公室角落,特别适合城市生活。通勤族下班折一折,带回家不占地;骑行爱好者带它出去玩,随时上车下车,方便得不行。大行科工抓住了这个需求,产品主打“便携+实用”,让城市人爱不释手。
看看他们的成绩单,2022年卖了14.9万辆自行车,到了2024年直接冲到22.95万辆,增长了五成多。收入也从2.54亿元涨到4.5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3.1%。更厉害的是,2025年前四个月,销量和收入都比去年同期猛增46%。这速度,放在传统自行车行业,简直像开挂。
大行科工为什么能这么牛?他们专注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稳坐第一。2024年,在中国内地,零售量占26.3%,零售额占36.5%,甩开第二名一大截。他们的产品定价有底气,中端自行车均价从2022年的1991元涨到2025年的2154元,毛利率也从30.4%涨到32.6%。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他们的品牌和质量掏钱。
说到产品,大行科工的P8车型是个传奇。这款车2000年初推出,至今卖了超过15万辆,骑行圈里几乎无人不知。无论是挤地铁的上班族,还是周末骑行爱好者,P8都能满足需求。它轻便、耐用,折叠后占地小,设计还贴心,难怪成了折叠车市场的“国民爆款”。
不光靠一款车打天下,大行科工还扩展了产品线。现在他们有70多款车型,不只有折叠车,还有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和电助力自行车。产品多了,市场覆盖面也广,从高端到大众市场都有布局。中端车最受欢迎,2025年前四个月,贡献了68.4%的自行车收入。
技术是大行科工的底气。他们是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专利最多的品牌,内地有113项专利,海外还有22项。他们的技术让折叠车更轻、更稳、更耐用。比如P8的折叠设计,几秒钟就能搞定,骑行体验也不输普通自行车。公司还计划把IPO募资的15%投到研发,未来三年研发占比要提到5%,继续保持技术领先。
销售渠道也是大行科工的强项。他们在全国30个省份有38家经销商,覆盖680个零售点,2024年经销商收入达到3.07亿元,增长势头猛。线上渠道更不得了,从2022年的1410万元收入猛增到2024年的1亿元,增速高达166.1%。京东、天猫、抖音,哪儿都能买到大行科工的车,方便又省心。
海外市场是大行科工的下一个目标。他们的产品已经卖到28个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东南亚。虽然海外收入占比不高,2024年只有6.6%,但公司已经在35个海外经销商的支持下布局。公司还通过“共享360”项目,把专利技术和品牌授权给同行,既赚了授权费,又扩大了影响力。
产能是大行科工的痛点。他们的惠州工厂年产能只有9万辆,近三年都是超负荷运行,2024年产能利用率高达113.5%。订单太多,工厂忙不过来,只能靠外包。2024年,55.5%的自行车靠外包生产,2025年前四个月更是高达65.5%。这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成本高,质量控制也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行科工计划用IPO募资建新工厂,目标年产能20万辆。2024年他们卖了22.95万辆车,新工厂如果建成,产能问题就能大大缓解。自己生产还能更好控制质量,降低成本,利润空间会更大。这一步走好了,大行科工就能从“品牌商”变成“制造+品牌”双强。
折叠自行车市场有多大潜力?全球来看,2024年折叠车市场规模231亿元,预计2029年达到407亿元,年均增长12%。销量预计从2024年的280万辆涨到2029年的520万辆,年均增长7.3%。中国市场更猛,2023年折叠车市场14亿元,预计2028年达到38亿元。城市化加速,通勤需求增加,折叠车正成为年轻人新宠。
大行科工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韩德玮博士的坚持。这位83岁的物理学博士,40多年前创立了大行品牌,被称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他把物理学的严谨带到自行车设计,专注创新,让大行成为行业标杆。如今,他依然活跃在公司,带着团队不断往前冲。
大行科工的故事,讲的是专注的力量。在自行车这个老行业,他们找准了折叠车这个新赛道,用技术和品牌闯出一片天。未来,他们能不能在全球市场杀出重围?消费者会不会继续为他们的产品买单?这些问题,留给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