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云评|以小吃与手工艺延续千年浪漫

Kommentare · 26 Ansichten

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绵延千年,七夕节由此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如今,当玫瑰与巧克力成为这个节日的主流,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植于民间的小吃与手工艺?这些看似寻常的文化载体,实则承载

  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绵延千年,七夕节由此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如今,当玫瑰与巧克力成为这个节日的主流,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植于民间的小吃与手工艺?这些看似寻常的文化载体,实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其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传统小吃是舌尖上的文化记忆。七夕节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节令食品。巧果、酥糖、花瓜等传统小吃,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山东,巧果制作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人用模具将面团压成各种形状,烘烤后串成项链给孩子们佩戴。这种小吃不仅美味,更寄托着祈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南京的七夕酥糖则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熬糖、拉白、压型等十二道工序。老手艺人李师傅说:“每一块酥糖都要拉够128次,这样才能酥脆香甜。”然而,这些传统小吃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机械化生产的零食冲击着手工制作的市场,年轻一代对传统小吃的认知逐渐模糊。保护这些美食,不仅是要保留独特的口味,更是要延续背后的文化记忆。

  手工艺作品是指尖流淌的浪漫情怀。七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子们在这一天展示针线手艺,祈求织女赐予巧手慧心。传统手工艺因此成为这个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刺绣、编织、剪纸等手工艺在七夕节大放异彩。在浙江温州,至今保留着七夕“摆巧”的习俗,妇女们展示自己制作的绣品、编织物,互相切磋技艺。这些作品不仅工艺精湛,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一幅鸳鸯戏水的绣品,可能寄托着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一个精心编织的同心结,则象征着永结同心的誓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精湛的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危机。机器刺绣取代了手工刺绣,塑料制品替代了竹编器具。老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却鲜有愿意投身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与传承。

  创新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近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创新让七夕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有的甜品店将巧果改良为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点心,并配以精美的包装;有的手工艺人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传统又时尚的作品。这些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核,更让其融入了现代生活。数字化传播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短视频平台,年轻人学习巧果制作、刺绣技艺;通过线上展览,传统手工艺得以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这种“数字乞巧”的新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七夕节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这些小吃与手工艺,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承。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它们,就是延续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我们在品尝巧果、欣赏绣品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让这份穿越千年的浪漫,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 齐晓晨)

  编辑:王梦青 编辑:刘梅梅

  【来源:新黄河】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