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长而言,孩子刚出现拒学行为时,往往是最容易陷入慌乱、也最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刻。
小飞妈妈回忆,孩子第一次表达不愿上学,是在去年圣诞节前后。以往小飞总能按时被闹钟叫醒,自己起床收拾妥当,那天闹钟响了三遍,他却始终躺在床上没有动静。小飞妈妈知道孩子近来情绪欠佳,便轻轻拍了拍他,没想到小飞却带着抵触情绪说“今天不去上学了”。妈妈伸手想掀被子,他猛地翻过身背对着妈妈,语气坚决地说:“说了不去就是不去!”
这样的时刻,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难免是慌乱——担心耽误课业,担心老师询问,更担心这是“厌学”的开端。
但家长在慌乱中,常常忽略了孩子此刻的感受。实际上,孩子刚出现拒学行为时,内心往往也充满煎熬,是经过反复犹豫才做出的决定。这时,给孩子递上“情绪急救包”,比急于追问“为什么”“怎么办”更重要,也更有效。
先接情绪,再拆问题:别让“关心”变成“施压”
上周咨询室来了一位妈妈,她说周一早上孩子换好鞋子,却蹲在玄关哭泣,迟迟不肯出门。她因急于上班,忍不住催促:“你到底在怕什么?是同学欺负你了,还是作业没写完?”结果孩子哭得更凶,没换拖鞋就跑回房间,最后只好请了半天假。
孩子拒学时的“哭闹”,本质上是在表达“我实在撑不住了”。这时最该做的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先去接纳他的情绪。
当孩子被情绪主导时,肢体语言往往比言语更能触达他的内心。不妨蹲下来与他平视,轻轻拍拍他的背,或是张开双臂说“妈妈抱一会儿”——很多时候,孩子扑进怀里哭几分钟,紧绷的身体便会渐渐放松。有位爸爸回忆,他在孩子初中出现拒学行为时没有多说话,只是坐在旁边陪伴了十分钟,后来孩子自己轻声说:“其实也不是不想去,就是一想到要默写英语就心慌。”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当孩子被情绪裹挟时,道理很难进入他的心里。家长先接住他的情绪,他才愿意敞开心扉,告诉你“怕什么”。
用“看见”代替“追问”:别让孩子觉得“你在审我”
“为什么不想上学?”“是不是又跟同学吵架了?”这些话看似是关心,但在孩子听来,可能更像一连串“质问”。尤其是内向的孩子,越追问越容易退缩——他或许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只知道“心里难受”。
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我看见你把书包拉链拉了又开、开了又拉,手都在发抖呢”“你刚才盯着校服看了好久,是不是一想到上学就觉得累?”这种描述观察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真的在关注我”,而不是“你在逼我交代”。
我们曾教妈妈们用“情绪温度计”帮助孩子开口:“如果把不想上学的难受程度比作10分,你觉得现在有几分呢?”孩子比出“7”后,妈妈又问:“那这7分里,有几分是因为怕数学考试,几分是因为不想跟同桌坐呢?”孩子想了想说:“5分是怕考试,2分是同桌总笑我写字慢。”你看,不用追问,他自己就把“模糊的难受”拆解清楚了。
给个“小台阶”:别让孩子卡在“硬对抗”里
有次邻居家孩子拒学,妈妈硬拽着他往门外走,孩子死死扒着门框喊“我不!”最后两人都拽红了手,还是没能去成。其实这种时候,孩子未必是“坚决不去”,可能是“怕直接去了没面子”,或是“担心自己撑不住”。
不如给孩子一个“安全暂停”的选项。比如:“今天我们不直接进教室,先去老师办公室,妈妈陪你把昨天的事跟老师聊聊,好吗?”“或者你给老师发个语音,说‘我有点难受,想晚20分钟到’,妈妈陪你等这20分钟。”
有限的选择权,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不是被强迫的”。有位老师分享过,有个拒学的孩子,妈妈每天早上带他去学校附近的早餐店坐15分钟,吃个包子再走。第三天孩子自己说:“其实我可以直接去教室,不用吃包子了。”——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慢慢来”的底气。
这些话别出口:别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
“别人都能去,就你娇气”“再不去我就不接你放学了”“你这样将来怎么办”——这些话像小刀子,看似是“催他振作”,实则传递的是“你这点事不算事”“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不如换成更温和的表达,比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换作是我,可能也想躲一会儿”“不管你去不去,妈妈都在这里陪你”“我们不逼自己今天就好起来,先试试走一小步”。
孩子拒学的时候,他需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你和我站在一起”。
急救之后:记得“记笔记”和“找帮手”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一次拒学,情绪平复后便去了学校,家长不必过于焦虑。但记得花几分钟记下来:今天早上他有没有提到某个同学?前一天是不是说过“明天要考数学”?这些小线索,能帮助你找到他“害怕”的根源。
要是孩子连续两天以上拒学,或是出现“活着没意思”“想打自己”等表述,晚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就要尽快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是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及时给孩子找“专业医生”——就像发烧超过3天要去医院,情绪的“高烧”也需要专业人士介入。
孩子拒学,不是“故意作对”,而是他的情绪“亮红灯”了。我们不必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先蹲下来抱抱他,说“我知道你现在遇到了困难”,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回应。
情绪的伤口,不是靠“讲道理”愈合的,而是靠“我懂你”慢慢暖好的。(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