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伴随着大一新生走进校园,大学生活拉开了帷幕。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中,一些准大学生并不轻松,除了高考后的短暂的“解放”后,他们很快又投入到“高大衔接班”“新大一衔接班”的学习之中。对家长来说,孩子的大学生活仍然是需要操心的——新生家长会、大学生家长群、大学生家访……家长仍须继续为孩子的大学生活操心。
大学“高中化”,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难以绕过的问题。大学越来越像“大型高中”,其作为独立自主人格、自由思想的培养场所的意义却“打了折扣”。
“高大衔接班”兴起
这个暑假,一些学生好不容易结束高考、却又再走入了补习班,这次,他们为了大学学习而提前补习,不能输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据《南方周末》报道,多家培训机构针对准大学生纷纷推出“大学预科班”“生涯发展夏令营”等课程,课程涵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为大学生活提前“抢跑”。课程受到不少家长的欢迎,家长带着孩子来试听,有的还表示“软硬兼施”才把孩子拉过来听课。
记者以学生身份咨询了一家教培机构,其开设了英语、数学和计算机二级的大学生衔接课程。工作人员询问了记者的专业、升学或就业计划,介绍称在英语培训方面,机构开设有雅思和四六级等不同水平的英语课程,雅思课程费用在5000元至10000元不等,而四六级课程的费用则相对较低。高数等理科课程方面,机构主要开设周末班,在5000元到8000元左右,“我们这边学生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大一大二绩点的压力比较大,要保研或者出国的话绩点要比较好,所以我们这边相当于对学校课程做课外的补习。”工作人员介绍称。
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班”,背后的诱因是高中和大学之间的“不衔接”。
相比起小升初、初升高,学生进入大学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更大。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她所教的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确实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存在断层,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学习方法,都需要学生重新适应调整”。
为此,不少大学也开设了预备课程,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如苏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推出大学数学、计算机等衔接课程。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推出了3门学科线上衔接课堂,包括《大学数学预备知识选讲》《新生计算机第一课》《英语新生先导课》。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则因为有英文授课,为新生开设为期一周的英语课,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能力。
“高大衔接班”有无必要?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需求,考上大学的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基础参差的问题,教培机构嗅到了“商机”,在帮助学生衔接、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确实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为大学学习生活做充分准备,是“衔接课程”应有之义,但是补习班式的“高大衔接班”却引发了人们的焦虑:大学也要像高中一样卷吗?也要如此焦虑地“抢跑”吗?
“抢跑”缘起绩点焦虑
焦虑背后,是学生对绩点,以及与之相关的考研、保研、留学和就业的选择,从大一开始便“一步都不能错”,稍微松懈、绩点下滑就会对整体成绩造成重大的影响。
“我们很早就要开始规划,提前实习或者做学工,在成绩上也要卷绩点和比赛。”在中山大学就读大三的曹同学向记者表示。
“学生们太忙了”,东南大学的镜镜老师(化名)向记者分享,“大学生在校压力较大,除了上课,还需要做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还要加入学生社团、做助研,太辛苦了”。 不光卷绩点,学校还有对综测、学工的考核,学生需要绩点、学工“两手抓”,“两手都不能松”。
家长也同样忧心。开学前,一些高校还举办了新生家长会,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院,也在开学季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一时间引发舆论关注:大学生还需要开家长会吗?大学生何时能独立?
据记者了解,和初高中家长会的形式不同,这类新生家长会主要是“家校联动”,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为家长介绍学校、大学生学习的情况。北大一院系前辅导员陈老师(化名)表示:“家长来送孩子报道,机会难得,就聚在一起介绍一下情况,这个习惯由来已久了。”
但他也表示,近年来,他感觉到学生更加在意绩点,而且有提早规划的意识,“相较于以前,关心绩点的家长更多了,他们也会自己组建家长群讨论”。
对绩点的焦虑蔓延开来,学生不得不更加在意成绩,牺牲掉自由探索、试错尝试的可能性。“我所在的院系以前比较‘佛系’,选课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给分差点都无所谓。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们不得不选一些‘水课’来提高成绩,因为每一门课的成绩都很重要。”一名北大毕业生李同学介绍,由于通选课、通识课程也影响绩点,因此每门课都不能放松,选课需要很谨慎,给分差的课程老师也会被学生“避雷”。
重要的是人格培养
对绩点的焦虑催生了“高大衔接班”,帮助学生熟悉大学知识,但却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独立自主、自由探索的学习和思维模式。
对此,储朝晖表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主要不是知识方面的,最关键的是从人格、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在大学要尽快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生活中至关重要。珠海一所大学的王老师表示,新生习惯于依赖电脑、手机,甚至是AI,在学习上也总是需要人督促,导致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学生的自律能力需要重新培养,他们太依赖外部的支持了。”
中央民族大学的张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学生们学习压力太大,反而不利于自我人格的培养。 “大学阶段其实需要同学们多些去尝试、去试错,看到这个世界的更多答案,而不是受困于眼前的绩点和分数,或者未来会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他建议新生多去看看世界,利用大学生活培养更广阔的视野。
“在高中之前,学生普遍没有自主的机会,到大学突然要培养自主性是很难的。因此需要靠他们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去培养和生成,我们要给他们这个机会,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自主性。”储朝晖表示。
大学“高中化”,担心的是学生过于注重绩点和成绩,而忽视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日前,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公告,其内容主要包括:设置“合格制(P/NP)”;增加等级制评定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自2025级学生开始,学生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其中合格制是指评估课程时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成绩,而等级制是指用A、B、C、D等级取代百分制分数,被称为打响高校“反内卷”第一枪。
北大绩点制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对绩点的焦虑,仍有待观察,但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不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发展方向和个人禀赋,让大学教育回到更人性化的轨道上。
文|记者 刘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