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不再沉默,揭晓宋祖英唱歌真相,观众:原来是这样!

评论 · 0 浏览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 12年过去了,宋祖英在春晚舞台上留下的歌声仍像余音绕梁般在观众耳边回响。 她是第一位将中国民歌唱响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舞台的女歌手,也是一位连续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

  12年过去了,宋祖英在春晚舞台上留下的歌声仍像余音绕梁般在观众耳边回响。

  她是第一位将中国民歌唱响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舞台的女歌手,也是一位连续24年亮相春晚的“国家级实力唱将”。

  可是,自2013年春晚之后,宋祖英突然消失,舞台上不再有她的身影,曾经频繁亮相的音乐会也少了她的歌声。

  这让无数喜爱她的网友心中充满疑惑:宋祖英究竟发生了什么?

  面对外界的猜测,她始终未曾正面回应。

  李谷一不再沉默,揭晓了宋祖英唱歌真相,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湘西辣妹子的狠劲儿

  宋祖英所有艺术成就的根,都埋在湘西。

  那是她无法剥离的生命底色,是她性格的驱动力,也是她歌声里最动人的那一抹“乡音”。

  她的性格里,有一种天生的“辣”。

  师姐李谷一曾用十二个字形容湖南妹子的特质:“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

  这股劲儿,在宋祖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苦难是宋祖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12岁那年,父亲因肺结核撒手人寰,给了这个贫困山民家庭沉重一击。

  紧接着,过度悲伤的奶奶也随之而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弟弟又因用药不当而失聪。

  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把这个女孩压垮。

  宋祖英骨子里的“辣性子”被激发了出来,她敢闯敢做,甚至想过辍学来分担家庭的重担。

  是母亲的坚持,让她继续读书,最终走出了那片大山。

  这种源自生命早期的坚韧,成了她日后在艺术道路上披荆斩棘最原始的动力。

  她的音乐里,也有一股纯粹的“土”味。

  她的音乐启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乡亲们哼唱的民歌,是父亲生前摆弄过的那些民族乐器。

  这份记忆,让她对艺术的“原味”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为了打磨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辣妹子》,她特地跑回湘西的苗寨,不顾自己已是知名歌唱家的身份,就那么蹲在屋檐下,跟着当地老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学最地道的腔调。

  她的形象里,更有一个抹不掉的“根”的符号。

  十五岁那年,她正式背着一个背篓离开的家乡,进入了县歌舞团。

  而后来让她一举成名的,恰恰是那首《小背篓》。

  那个小小的背篓,既是歌曲的意象,更是她从未忘记自己从何而来的文化图腾。

  从模仿到自成一派

  天赋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而宋祖英之所以能够绽放出耀眼光芒,靠的从来不只是天赐的嗓音,而是她对自己的狠心和名师们的精准雕琢。

  很多人以为她从一开始就风格独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她早年演唱时,明显带着师姐李谷一的影子。

  她的第一首独唱作品,正是李谷一的代表作《知音》,几乎难以区分自己的个人特色。

  在恩师金铁霖的探索下,她才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李谷一曾半开玩笑地说,宋祖英算是她们老师手下的“第三个实验品”。

  这种实验不是贬义,而是说明她需要在不断试错和摸索中,逐渐打磨出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

  可是方向再明晰,如果没有自我加持的努力,一切都只是空谈。

  宋祖英在校时几乎像个苦行僧,白天上课,晚上则一个人躲进地下室练声,怕打扰别人,陪伴她的只有一碗泡面和一点咸菜。

  那种寂寞和清苦,换来了嗓音的稳定与力量。

  李谷一曾感慨,她见过很多有天赋的学生,但很少有人像宋祖英这样敢对自己下狠手。

  哪怕只是一句歌词,她也会反复唱几十遍。

  直到抓住最完美的韵味才肯罢休,这种“死磕”的精神,才是她真正立身之本。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打磨,让她在歌坛的地位无可撼动。

  有一次,她与那英同台,主持人对她的称呼是毕恭毕敬的“宋老师”。

  这个称呼,不是基于年龄或资历的客套,而是对她通过千锤百炼的技艺所赢得的业界地位的由衷认可。

  她用自己的汗水,完成了从一个“试验品”到一代宗师的蜕变。

  让世界听见中国乡音

  宋祖英的国际影响力,绝非简单地把民族歌曲搬到国外舞台上唱一遍!

  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她大胆地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转码”和“融合”,亲手搭建了一座让东西方文化得以平等对话的艺术之桥。

  2002年,她成为首位在悉尼歌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中国人。

  在那场音乐会上,她做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尝试,将《茉莉花》这首东方小调与恢弘的西方交响乐进行了完美的嫁接。

  当时的驻澳大使听完后评价说,她“把中国的乡音唱进了西方人的心里”。

  这句评价,精准地道出了她艺术创新的成功之处。

  她的革新,不仅面向国际,也着眼于未来。

  她的根,是民族的,但她的枝叶,却渴望拥抱更广阔的天空。

  事实证明,宋祖英的这条融合之路走对了。

  从悉尼歌-剧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再到美国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她用歌声敲开了一扇扇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大门。

  她拿下了“肯尼迪艺术金奖”,哥伦比亚甚至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宋祖英日”。

  这些沉甸甸的国际荣誉,是对她艺术融合策略最有力的认证。

  她让世界知道,民族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从舞台中央到社会土壤

  就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宋祖英却选择了慢慢淡出公众视野。

  2013年春晚之后,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理解,四十多岁的年纪,正是一个艺术家最成熟的阶段,为何要主动谢幕?

  其实,这并非她艺术生命的“落幕”,而是一次个人价值实现的“升华”。

  舞台之下,宋祖英是一位母亲。

  39岁才生下儿子,本就格外珍视。

  但繁忙的工作让她对孩子的成长陪伴严重不足,甚至有过一个多月见不到孩子的经历。

  最让她心酸的是,儿子是通过电视学会喊“妈妈”的,而且会对着电视上出现的任何一位女歌手都喊“妈妈”。

  这份愧疚,让她做出了回归家庭的抉择。

  同时,这也是一种责任的延伸。

  宋祖英曾说:“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孩子们撑把伞。”

  这句话,是她公益理念最朴实的表达。

  2004年,她向家乡的小学捐款30万元。

  2006年,她又筹款200多万,成立了“宋祖英助学基金会”。

  她的公益行为,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自然延伸。

  因为她自己就曾是那个差点因贫困而辍学的山里女孩,她比谁都懂走出大山的不易。

  信息来源

  校对 廖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