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男人一生中至少要经历四个女人:青春懵懂时的初恋、助他事业起飞的原配、功成名就后的红颜知己,以及最终携手余生的伴侣。
而国际大导演张艺谋,似乎真把这条“终极路线”走全了。
更让人琢磨的是,他与巩俐爱得炽热张扬,最终却转身娶了小他31岁的陈婷。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一起并肩作战、共创巅峰的巩俐,没能成为张太太?
难道真像网友所说——“张艺谋,就是喜欢年轻的”?
原配肖华:他低谷时的“垫脚石”,他成功后的“旧错误”
张艺谋的第一段婚姻,可以说是“高攀”。
当年,他还是个成分不好、前途未卜的穷小子,却苦追家境优越的北京姑娘肖华,甚至写过40页情书表真心。
肖华不顾家人反对,陪他下乡插队、陪他回城追梦,还托娘家关系帮他争取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入学名额。
可以说,没有肖华和她家人的支持,就很难有导演张艺谋。
然而人心易变。
在他凭借《红高粱》扬名国际后,肖华在他口袋里发现了巩俐写的情书。
面对质问,张艺谋只冷冷回应:“我们的婚姻,是插队时的一场错误。”
一句话,否定了他们共同走过的所有岁月。
感情中最残酷的莫过于——你陪他走过低谷,他却觉得那段岁月是“人生错误”。
巩俐:他镜头中的“火”,却烧不尽一纸婚约的阻碍
张艺谋与巩俐的爱情,曾经那么明目张胆、轰轰烈烈。
两人合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经典电影,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导演,一个是气场全开的演员,事业上相辅相成,感情上也如胶似漆。
从许多旧照都能看出,张艺谋看巩俐的眼神是真的“有光”——有欣赏、有欲望、有骄傲,更有藏不住的爱意。
片场花絮中,他常常不自觉靠近巩俐,身体语言骗不了人。那是种发自本能的“生理性喜欢”。
可这段恋爱长跑8年,巩俐多次暗示结婚,张艺谋却始终回避,甚至说出:“婚姻不就是一张纸吗?为什么非得看重这张纸呢?”
最终,两人分手。
为什么他不娶巩俐?
或许在传统观念深的张艺谋看来,巩俐是“女神”,是“伙伴”,是“灵感缪斯”,但却不是他心中“宜室宜家”的妻子人选。
他想要的婚姻,不是一个并肩作战的“巩皇”,而是一个能为他隐于幕后、生儿育女、全程以他为中心的女人。
陈婷:19岁跟了他,31岁年龄差,“贤妻”人设才是最终选择?
和张艺传绯闻的女性不少,但最终成为张太太的,是当年仅18岁的陈婷。
她参加张艺谋电影选角落选,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她长相温柔、性格顺从,完全符合张艺谋对“妻子”的传统期待。
于是,19岁的陈婷跟了51岁的张艺谋,并在5年内生下2子1女。
她放弃学业、放弃事业,甚至十多年没有名分,却始终低调隐忍、不争不闹。
直到2013年张艺谋被曝“超生”,她才首次走到台前。
很多人说陈婷“心机”“能忍”,但换个角度看,她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愿意付出代价。
而张艺谋,也终于在年过半百后,找到了一个符合他传统家庭观念的“贤内助”。
情感选择的背后:不是谁更好,而是他在不同阶段需求不同
从原配肖华、巩俐到陈婷,张艺谋的三段感情,其实反映出他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
年轻时期,他需要能助他跨越阶层、拓展事业的女人(肖华);
中年时期,他渴望灵魂与事业都能共鸣的伴侣(巩俐);
功成名就后,他回归传统家庭观念,选择能安心持家、延续子嗣的妻子(陈婷)。
所以我们能看到:
他与巩俐爱得热烈,却不愿走入婚姻;
与陈婷年龄悬殊,却愿给她名分、生养三个孩子。
你说这是“薄情”?还是“现实”?
或许都不是,只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的男人,在不同阶段做出的自认为最合适的选择。
感情中没有输赢,只有合不合适
肖华、巩俐、陈婷,三个女人三种人生。
没有谁更好,只是出现在他生命中的时机不同,角色也不同。
感情这件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很难用世俗标准去评判对错,但至少可以看出:
有些人适合一起打拼,却不适合一起生活;
有些人能给你激情,却给不了你安心;
而最终长久的关系,往往基于价值观的契合与需求的互补。
也不必为巩俐惋惜——她后来嫁给了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依然活得光芒万丈。
强大的人,从不靠婚姻定义成败。
她没有被“张太太”的身份束缚,反而活成了真正的“巩皇”。
或许,这就是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没有谁是谁的终点,我们都是彼此的一段路。
而张艺谋的选择,也不过是许多传统男性在权力和资源到达一定程度后,一个并不罕见的样本。
你怎么看?
是觉得“男人终究喜欢年轻的”,还是“感情本质就是各取所需”?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内容来源说明: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网络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权威媒体对相关人物自传、公开访谈、纪录片及新闻报道的转载和引用。为保护隐私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隐私细节已进行模糊化处理。
校对 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