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丰都县包鸾镇花地堡村的田野边热闹起来。孩子们扎进泳池扑腾水花,大人们三三两两围坐聊天,有人拍照,有人散步。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
如今,这座名为“思源居·稻田民宿”(以下简称“思源居”)的项目已经在村头建成落地,不仅成为了游客们向往的“田园诗地”,更成了村民们真正乐于使用的“公共空间”。这个民宿,正以开放、共享、生态、宜居的方式,讲述着设计下乡的最好注脚。
大赛蓝图走进田间实景 设计真正“下了乡”
思源居的故事始于2023年由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主办的“巴山蜀水·美丽乡村”设计大赛。彼时,设计团队以“水乡包鸾,诗意坝上”为题,围绕包鸾镇花地堡村的地理格局与文化脉络,提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田园民宿构想,并最终荣获大赛一等奖。
如今,设计从图纸走进田野,思源居也成为“设计图纸实现落地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据该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田琦教授介绍,项目总占地约3.8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分为公共区与客房区。公共空间设有宴会厅、接待厅、咖啡茶室、田间泳池等,具备承载较大规模活动的能力;客房区则以组合式客房、庭院套房与标准间的形式布局,嵌入梯田之中,营造出“小隐于野”的生活意境。
从设计到建成,思源居不仅复现了设计方案的精粹,更在落地过程中保留了对“村落肌理”的尊重与回应。建筑没有破坏原有地形地貌,而是顺势而为,将空间与自然有机嵌合,形成了新的乡村视觉文化地标。
村民共享公共空间民宿融入日常生活
思源居不是一个高冷的“设计样板房”,而是逐步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在设计之初,团队就将“可共享、可参与”作为空间规划的核心导向,通过有效的空间分隔,将公共空间与客房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及划分,让开放出的大量公共空间,成为当地村民和镇上居民可以自由介入并享用的场所。特别是位于接待中心对面的稻田边无边泳池,每到傍晚,便成了村里孩子们游泳嬉戏的“夏日乐园”,也是老人们散步纳凉的聚集点。
这不是民宿“破圈”村落,而是村落“吸纳”民宿。空间真正回归了村民生活,使得原本属于游客的地方,也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位村民表示:“我们本来以为是给外头人住的,没想到我们也能来游泳、看风景,就像是多了一个自家院坝。”
生态环境提升 白鹭归来鸟语花香
一份扎根于山野的设计方案不仅要融合当地的空间美学,更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提升当地生态环境。
据悉,思源居民宿项目建成后,通过引水入园、柔化池塘边界、种植湿地植物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一片生态复合的水域系统。如今,这里已形成面积可观的湿地景观,与周边稻田、水塘、树林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环境。
更令人欣喜的是,白鹭开始成群飞来栖息,常常在傍晚时分低飞入园,成为这里独特的生态“新村民”。村民回忆,以前很少见到白鹭落脚,如今却是“天天见”“就在不远处”。
民宿的落成并没有扰乱生态,而是通过“低介入、渐修复”的方式,帮助村庄恢复了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这种生态回响,不仅提升了环境质量,也强化了乡村的自然吸引力。
激活乡村场景设计下乡绘出田园烟火
思源居不仅是一栋民宿建筑,更成为了包鸾镇的一个文旅新场景。
如今,沿着思源居民宿一路前行,一条“一站式乡村体验带”悄然铺展:沿包鸾河步道南行,可前往凤凰台俯瞰千亩稻田,至丰收馆选购特色农产品,在人民运动桥感受木构之美,最终回到思源居,享一顿地道的富锶鲈鱼晚餐,沉浸式体验包鸾镇的味道与故事。民宿的建成,不仅带动旅游、农业、餐饮等多产业融合,也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机会。
这样的乡村图景,背后是重庆市持续推进“设计下乡”的努力。自2021年起,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连续举办三届乡村设计大赛,吸引了全国数百支设计团队参赛,征集作品800余件,最终有110件落地建成,像思源居这样的优秀成果就在巴渝大地不断生长。通过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的努力,一批批设计人才深入乡村,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把美学融入生活中,绘就“景美、人和、业兴”的大美乡村新图景。
下一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还将持续加强设计下乡人才储备,健全设计下乡工作室,建立项目建设“陪伴式”服务机制,为乡村建设注入更多创意与活力。这座“住得了游客,也留得住村民”的民宿,正在悄悄告诉我们:设计的价值,从不止步于图纸,而是种在乡间村落,活在烟火中。
(文/杨晨 图片由悦集建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