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到校“代劳”,耽误的是劳动教育丨九派时评

评论 · 0 浏览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杭州日报报道,最近,有杭州萧山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这事不仅让家长群“炸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杭州日报报道,最近,有杭州萧山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这事不仅让家长群“炸了锅”,也让众多网友意难平。不少网友吐槽:小时候开学,自己打扫卫生;长大了孩子开学,还要帮孩子去打扫卫生。

  网传照片显示,教室里,不是孩子们在打扫卫生,而是一群家长手持拖把和扫把忙得欢。这情景令人忍俊不禁之余,也不由生发忧虑:家长把本该孩子干的事给干了,那孩子干啥?开学打扫卫生本是一项优良传统,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淬炼孩子的品性、增加孩子对于校园环境和老师同学的亲近感。可在家长代劳的情境中,事情就变了味。

  令人不安的是,杭州某校家长代劳一事并非孤例,而是屡见报道。例如,2024年9月,有深圳市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南山区某小学要求家长到校给孩子打扫卫生,影响家长正常工作和生活。出现此类现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一些家长以此示好甚至讨好,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带给孩子“福利”;二是一些学校把家长当作可以呼来喝去的免费劳动力,随意安排清洁、值日、陪读,毫不“见外”。

  然而,让家长进入学校做清洁工作,令家校关系失序、边界凌乱。学校负有“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的责任,绝不该转嫁给家长。家长代劳现象看似好处不少,实则坏处很多。尤其是,这种做法令深化劳动教育之意有所失落。对学生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是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长期命题。但在一些学校,不只是让家长在开学之际无偿奉献劳动技能,更要求家长经常性到学校义务劳动,使家长成了“编外职工”。这种做法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了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惰性。这类现象折射出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深层次问题,以至于一些中小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善劳动。对此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具体而言,一方面,学生需要参与校园环境改善过程,与校园文化形成融合效应,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可以体验社会技能、增加人生阅历、避免四体不勤。在笔者的中小学阶段,打扫教室、植树,都是学生亲力亲为,以至于形成独特的“肌肉记忆”。而在参加校外助农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建立起对于劳动的敬畏感和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体恤之意,这份心性的养成,让我们终身受益。

  时代的发展进步,为劳动教育带来多元化的内涵。但不管劳动教育的方式如何转变,劳动教育的地位和“用时”,都不可被人为降低和减少。

  针对一些学校和家长以“为你好”的名义,引导学生只顾学习、两耳不闻“劳动”事,当有应对之策。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及时遏制此类乱象,更要引导学校和家长理顺家校关系、达成劳动教育共识,共同强化劳动教育,强化育人导向、拓宽综合实施路径,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劳动养分。愿家长代劳现象就此消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