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抑后扬的2025暑期档,119亿票房高口碑收官…新老交替和规则洗牌带来啥启示?

코멘트 · 3 견해

2025年暑期档(06.01-08.31)已经完结,最终总票房定格在了119.66亿。 在当下电影行业景气度还在修复的年景里,这个数字算不上好,也不算特别差:离2023年“最热暑期档”的206.20亿高峰差了太远,但相比去年“最惨暑期档

  2025年暑期档(06.01-08.31)已经完结,最终总票房定格在了119.66亿

  在当下电影行业景气度还在修复的年景里,这个数字算不上好,也不算特别差:离2023年“最热暑期档”的206.20亿高峰差了太远,但相比去年“最惨暑期档”的116.43亿,还是略涨了2.8%

  并且,由于平均票价显著下降(37.2元,去年暑期档是40.8元),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3.21亿)的涨幅,还要比票房涨幅更大一些,达到了约13%

  先抑后扬,口碑取胜

  更不容易的是,这张相比去年止跌反弹的成绩单,还是在前半程市场极度萎靡、尤其是重磅国产电影开局萎靡的不利条件下创造的。

  今年暑期档的开始恰逢端午/六一档,进口大片《碟中谍8》和几部动画长片打响头炮。但随后的一个半月里,国产片以《酱园弄:悬案》为首,接连没有取得预期中的理想成绩,市场仅能靠《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侏罗纪世界:重生》等进口大片支撑。

  直到后半程开始,《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开始发力,又有全民级抗战大片《南京照相馆》一举点燃市场,公映首周即推动当周大盘攀上10亿+高位;其后,又有《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先后接力,今年暑期档的成绩,才惊险超过了去年。

  分月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这个趋势:今年暑期档三个月的总票房中,6月和7月都比去年还要差,但8月票房大幅逆袭,占比超过暑期档一半。

  这个过程当然艰难,但毕竟是前抑后扬,有一股向上的气势在。并且,制造这股气势的,是今年暑期档接连涌现的高分新片(并且多为国产片)们。

  新片携手发力,缔造了这个在口碑上可竞争“史上最佳”的暑期档,无论票房如何,也都证明了中国商业电影在创作端的显著进步,值得让业界和观众为之欣喜。

  总的来说,2025年暑期档呈现出影片供给优质化与观众消费理性化并存的特点。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档期冠亚季军《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和《捕风追影》,以及口碑最佳的好莱坞大片《F1:狂飙飞车》,都是开画成绩不算大爆,但凭借强劲口碑,实现出色后劲。

  这种“出乎意料的出圈式逆袭”,从预测票房与实际结果的对比上能直观看出:《南京照相馆》公映前一日,猫眼专业版预测本片最终票房为12.18亿,结果影片口碑持续发酵、评分一路飙高,最终票房预计将在30亿以上;《浪浪山小妖怪》公映前一日,猫眼预测最终票房为4.41亿,目前看来,本片最终票房将在16亿左右。

  对于《捕风追影》,这两个数字的对比是8.64亿和近12亿;而《F1:狂飙飞车》的预测票房,也从1.42亿一路上涨到4.34亿……

  好片口碑发酵慢,温吞的首周表现不能定生死;反过来,口碑不佳的新片,国产如《酱园弄:悬案》《你行!你上!》《东极岛》,进口如《超人》《神奇4侠:初露锋芒》,基本都是前三天走势即跳水,没有翻身的余地。

  越来越多的观众,会参考亲友意见、社媒风向和多平台评分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走进影院。这意味着好片发酵慢、后劲强;但烂片妄图借助疯狂营销和制造信息差多“骗”几天票房,却是越来越难实现了。

  冲动消费少了,自然是全民观影意愿趋冷的标志之一。但观众的谨慎,无疑也有利于倒逼创作者提高水平,让市场“大浪淘沙”——之后,只有真正能够征服观众的作品,才能成为赢家。

  新共鸣,新面孔,新青年上桌

  从创作层面出发,2025年暑期档也有新的格局和气象。无论是更熟谙院线商业片创作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新一代创作者,还是契合社会大情绪的精神内核,抑或是垂直向IP电影的滋润发展,都呈现出中国电影在特殊时期“新老迭代”和“规则洗牌”的转型主题。

  暑期档的春风得意者,有《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浪浪山小妖怪》的导演於水、《捕风追影》的导演杨子,以及《罗小黑战记2》的导演木头(MTJJ);而失意者,则包括《酱园弄·悬案》的导演陈可辛、《你行!你上》的导演姜文,以及《东极岛》的总导演管虎。

  这中间的代际差异,不能再明显了。

  新老创作者同台交锋,为何60后的大导演们集体滑铁卢,作品履历和电影艺术成就较为单薄的新生代导演们反倒成为市场宠儿?这和各自影片面临的具体约束条件有关,和档期有关,和类型有关,更和创作者的观念有关。

  如果要找出一条源于创作者自身的规律,那恐怕就是青年创作者的“接地气”程度较高。

  以申奥为例,能说出“我在电影里是很小的角色,监制、制片人、观众都比我大”的他,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乙方思维”

  陈可辛追求面面俱到的浮世群像史诗,野心庞大;姜文想要用郎朗传记承载作为父亲的私人心得和历史隐喻;同拍抗日题材的管虎,面对历史原型,也非要拿出一套和事实有出入的猜想……

  而申奥不同,他就是以一种负责认真的工匠态度,尊重最基本的类型创作规律,展现最正、最没有私货的历史切片。可以说,他所呈现的,是一种服务国家事业,服务中国观众,同时也服务出品方,唯独把自己放到最低的姿态——其实几乎没有作者风格、安心给观众劲爽观影体验服务的《捕风追影》和杨子,也是如此。

  这两位青年导演的成功和同期大导演们的失败,证明中国院线电影,正在由作者/准作者导演(个人中心)支配的时代,转向熟练电影工匠/职业导演(观众中心,同时也有不低质保能力)主导的时代。

  至于《浪浪山小妖怪》和《长安的荔枝》这两部由青年创作者执导的“打工人电影”票房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以小人物命运为切口,主动寻求、满足当代中青年社会人的共鸣。

  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表达导演个人生命体验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创作思维,还是追求“接地气”、和观众有关,让他们在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一点,《酱园弄:悬案》和《你行!你上!》是没有的。一部高屋建瓴、格局宏大、纵横古今的电影,如果不与观众当下切身的情感有关,即使有再大的排场、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又“与我何干”呢?

  从创作者的新老交替和市场主导创作思路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暑期档,可以被视为中国电影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未来属于接地气的年轻面孔,属于普通人的共鸣力量。

  影市行情仍在蛰伏修复期

  当然,即使先抑后扬振奋行业信心,即使佳片频出令观众受用,即使新鲜创作血液带来惊喜,但也要看到,今年暑期档的影市,底色明显还是冷淡的。

  《酱园弄:悬案》《东极岛》等大片相继失利,暑期档影片平均口碑都这么好了,大盘最终却也只比冷到冰点的去年强出一点——如果要是没能涌现这么多豆瓣8分以上的影片,八月的大盘,很有可能重蹈六月和七月的惨淡覆辙……

  况且,今年暑期档的这么多优秀影片,如果放在影市热度正盛的年景里上映,票房也肯定大大超过现有的成绩。

  假设《长安的荔枝》是2019年暑期档的电影,那本片的票房不太可能不到7亿;而在好莱坞还具备强大号召力的年份,豆瓣评分高达8.7的《F1:狂飙飞车》,票房很可能会是10亿以上,而不是仅有4亿多……

  当然,就算不作这些假设性的猜想,也还有好些个实打实的暑期档数据指标,能够证明市场的寒意。

  比如今年暑期档,头部影片的票房占比仍居高位,在头部之外,不少有名导、明星加盟的电影票房失利,中不溜的电影几乎丧失市场空间。

  比如20岁以下青少年的购票比例大幅下跌,平均购票年龄进一步上涨,电影不再是属于下一代年轻人的首选文化消费方式。

  又比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为院线拉来的新观众们,并未被转化为习惯性的电影观众,“电影人口”的基本盘,并未因为单部爆款的拉动,而有显著扩大……

  总而言之,观众对电影这门文化产品的信任还待修复,市场的彻底回暖乃至回归巅峰,还需要行业整体提高创作、营销、发行水平,更适应观众不断更迭的市场需求,更适应愈发复杂的舆论场态势。

  如果接下来的连续几个大档期,都能有今年暑期档后半程的热度和整体风评,或许黎明之前的黑暗,就不会太长了。

  暑期档收官后,目前2025年的年度总票房也已超过392亿,领先去年同期约18%,落后前年同期也仅8%。虽然一切都还有变数,但年度总票房冲击500亿的希望是不小的。

  是继续在低位徘徊、“仰卧起坐”,还是继续产出一批爆款,强势吹响影院复兴的号角,就看接下来几个月能定档影片的表现了。

코멘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