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教育”

评论 · 0 浏览

在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各校积极推进探索与实践,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行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在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各校积极推进探索与实践,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本期专刊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校园应用新场景讨论和经验分享,呈现中小学应用人工智能的鲜活样态,敬请关注。

    ——编者

    当前,人工智能(AI)在校园中有哪些典型应用场景?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促进智慧校园建设?近日,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围绕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校长李有毅、广东省电化教育馆数字教育部主任杨明欢、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毛道生、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总校长张华。

    1 人工智能在校园应用的场景

    记者:请几位谈谈,人工智能(AI)在学校中实现了哪些应用?有哪些代表性应用场景?

    毛道生:人工智能在学校中的应用已渗透至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全流程,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场景。目前,成都正在推进AI应用在基础教育阶段横向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纵向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在助学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AI学习伙伴矩阵”,其中含学科类、心理类、阅读类等智能学伴。在智能助教助研方面,主要是通过AI实现数据智能化分析,精准反映教学轨迹并提供改进策略,加速教师教学育人从“经验主导”向“数据赋能”转型。在智能助评助管方面,不少学校借助AI生成学生“成长画像”,一人一案,形成持续性、循环追踪的数据,对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指导。

    张华:目前,我们学校教学基本实现全学科、常态化的AI应用。如通过AI学情分析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通过AI智慧体育、AI心理伙伴、AI辅导机器人、各种生成式AI系统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我校最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是基于移动终端的智慧课堂AI学伴的常态化应用场景。依托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实现课堂全场景智能化:教师可快速生成课件、智能批改作业,学生通过语音交互完成答题,实时获取学情反馈。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小学体育课上,师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运动情况。思明区教育局供图

    2 人工智能在校园规模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障碍

    记者: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如拓展新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方面还存在哪些障碍?

    李有毅:就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多名教师直言,“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学科嵌入式培训,而不是一次次的讲座”。这反映出,智能时代教师教育焦虑与困境:部分教师对算法原理不了解,易依赖系统推荐或担心被替代,而且现有教师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向“价值引领者”等角色转型缺乏专业培训、评价改革和权益保障。

    杨明欢: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但校园中的应用仍处于从探索阶段走向高效应用的过渡阶段,其应用存在几个难题。

    一是教师适应性不足,技术进阶培训的普遍缺乏,导致教师难以有效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教学创新;加上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进一步阻碍了向智能技术赋能的新模式转型。二是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如何有效实施个性化教学缺乏明确方向。三是经验共享机制的缺失,教师群体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制约了AI更广范围、更快速融入教育生态的进程。

    毛道生:我重点谈两点,一是技术层面,现有AI工具多针对标准化教学场景开发,难以适应复杂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场景需求,如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这制约了场景的拓展。二是教师的层面,多数教师有操作AI工具的能力,但缺乏解析数据的能力,AI生成的学情报告与真实课堂存在“解释鸿沟”,教师难以将其转化为精准的教学策略,阻碍了人工智能在教研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成效。

  

  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学科学习智能体完善思维导图。学校供图

    3 构建高效协同的人工智能校园应用生态

    记者: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在校园深入应用,构建更加完善、协同性更强的智慧校园生态?

    李有毅:当前,人工智能在校园深入应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整个校园系统进行适配的过程,校长在强化AI与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等融合的工作中,更要提前布局以下三方面:

    一是意识迭代更新。AI在教育中高使用已成为事实,“高使用不等于高素养”,培训和伦理框架将成为未来几年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关键所在。二是嵌入教学设计,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将AI技能嵌入教学设计,而不是单纯学AI技能。三是让学生有话语权,在制定AI使用和评估制度时,要吸收学生和家长的实际体验和反馈。

    杨明欢: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需构建多维度协同推进体系。一是,教师发展层面,要开展目标明确、内容落地的培训。通过系统化技术培训提升教师驾驭AI工具进行教学创新的能力。二是,教学模式层面,通过重塑教学流程与资源生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个性化学习、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洞察能力优化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三是,制度层面,区域和学校需建立科学的AI教学应用效能评估与动态反馈体系以持续优化实践,并通过打造示范案例、建立推广机制加速优秀经验的校际传播与规模化落地,形成推动教学深度变革的闭环动力。

    张华:构建协同性更强的智慧校园生态,必须整合教师现实观感与AI生成数据应用。

    首先,围绕教师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进行探索。学校需引导教师主动在课后调取并阅读课堂教学分析报告,直观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学水平后,自我总结和反思教学,在“实践—思考”的沉淀中不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其次,围绕精准教研新模式构建进行探索。通过备课、上课、听评课到反思和在线研修等教研环节之间数据的贯通,探索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数字化教研模式,带着教师科学、合理地用数据。最后,围绕学校课堂的全面精准管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全过程数据统计与分析,学校需精准掌握每堂课的教情与学情,了解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真正实现数据驱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本报记者 黄璐璐)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