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朋人设崩塌!演唱会嫌弃穷人,发文道歉反遭群怒,骂声一片

Comentarios · 5 Puntos de vista

苏有朋计划在2025年9月11日北京举办一场名为B-Side的限定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正好赶上他的生日,原本定位成粉丝互动

  苏有朋计划在2025年9月11日北京举办一场名为B-Side的限定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正好赶上他的生日,原本定位成粉丝互动的亲切活动。票务信息在8月29日正式开售,通过大麦网平台进行,票价分为两种档次。普通票定在911元,这个价格取自音乐会日期的数字,买到的人只能进场看表演,没其他额外权益。VIP票则卖到1500元,除了座位更靠近舞台,还包括优先入场通道、1对10的合影机会和亲笔签名。VIP票数量有限,只有少量供应,开售没多久就抢光了。普通票粉丝看到这个差距,本来也没太大意见,毕竟票价不同服务有别,这在演唱会行业挺常见的。但问题出在粉丝互动环节,有人觉得合影权益太少,希望能扩展到普通票持有者,这样大家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偶像。粉丝在社交平台的超话社区里留言表达这个想法,讨论逐渐热起来。

  苏有朋本人注意到了这些反馈,他直接在超话里用繁体字回复了一条消息。这条回复很快就传开,内容是强调音乐会本质是听音乐,不是合影活动,还用了“卖艺不卖身”这样的表述,意思是拒绝额外合影要求,顺带点出不爱音乐的人别来,提到团队不计成本办单场。原话传播后,网友觉得这态度有点刺耳,尤其是把粉丝分成爱音乐和不爱的两类,好像买不起VIP票的就不是真粉丝。社交平台上开始有吐槽声,有人觉得这是在嫌弃普通票粉丝穷,票价高低成了评判标准的依据。事件从这里开始发酵,原本小范围的票务讨论,转眼成了公众话题。媒体跟进报道,标题多带点负面色彩,突出苏有朋的回应如何引发不满。

  这条回复的措辞成了争议焦点,“卖艺不卖身”本是艺人常用的话,但放在这个语境里,被解读成对粉丝的轻视。网友在评论区分析,觉得这暴露了明星对普通消费者的态度问题。票价本身没被太多质疑,毕竟市场定价,但回应方式让很多人不舒服。普通票911元也不算便宜,花这个钱还被说成不爱音乐,粉丝觉得委屈。网上有声音指出,明星赚钱靠粉丝支持,却用这种话回怼,显得不接地气。事件传播速度快,微博热搜榜上相关话题很快就上去了,阅读量破百万。部分媒体文章提到,苏有朋过去形象正面,这次回应像是戳破了气球,让积累的好感一下泄了气。

  苏有朋的回应没多久就引来更大范围的批评,有人联想到其他艺人类似事件,比如之前有明星团队对粉丝反馈不耐烦。网友在帖子下留言,说这不是第一次看到艺人分粉丝等级,VIP才有额外福利,普通票就低人一等。讨论中,有人算账,911元票和1500元票差了近600元,但权益差距太大,合影签名成了钱买来的特权。粉丝群里也开始转帖,原本支持他的中年粉丝觉得失望,以前追小虎队时代没这种事,现在明星都变味了。媒体报道中,提到苏有朋的回复用繁体字,这点也被拿来说事,觉得跟大陆粉丝沟通不贴合。整体舆论转向负面,事件从票务小事升级成人设问题。

  面对舆论压力,苏有朋在8月29日晚间发了长文道歉,这次改用简体字,承认自己比喻不当,本意是想强调音乐会的核心是音乐,不是其他活动,对给粉丝造成不适表示抱歉。道歉文发出去后,本以为能平息事态,但结果适得其反。评论区很快就刷屏了负面留言,网友不买账,说道歉来得太快,看起来像公关操作,而不是真心反思。有人直接点出,冲动说的话才是真心,道歉只是补救。骂声集中在“又当又立”上,意思是明星一边赚粉丝钱,一边嫌弃。事件升级,骂声一片,社交平台上相关帖子越来越多。

  道歉后的反应更激烈,网友在X平台和微博上发帖,引用苏有朋原话对比道歉内容,觉得不诚恳。有人提到,以前喜欢他的角色,比如五阿哥,现在彻底粉转黑。评论区沦陷,充斥着失望和愤怒的表达。媒体文章跟进,标题像“事件升级”“群怒”“骂声一片”,描述网友如何不接受道歉。部分帖子指出,苏有朋的回应类似于其他艺人作风,比如林心如过去的一些言论,被拿来类比。粉丝表示,年纪大了情商该更高,结果还这样。整体来看,道歉没起到止损作用,反而让话题热度更高。

  事件细节在网上被扒得细致,票务平台数据显示,VIP票售罄后,普通票销量也没受太大影响,但舆论上苏有朋的形象受损。网友吐槽,900多元的票被说成不爱音乐,钱成了拉近距离的工具。X平台上有帖子讨论,这不是情商问题,而是本性暴露。媒体报道中,强调明星形象是包装出来的,随口话才真实。粉丝在社区分享,以前追星花钱,这次觉得不值。事件从8月29日开售当天闹到30日,道歉后骂声持续,没平息迹象。

  苏有朋的职业背景简单提下,他从1988年小虎队出道,1998年演《还珠格格》走红,后转导演和歌手。但这次事件焦点在票务回应上,没涉及太多过去成就。网友觉得,明星赚够了就开始露真面目,看不起普通粉丝。讨论中,有人算经济账,演唱会办一场收入不菲,却对粉丝反馈这么不耐烦。X帖子中,有马来西亚媒体报道,苏有朋道歉但网友认为他忘记初心。整体舆论显示,事件让苏有朋口碑下滑,骂声主导评论区。

  类似事件在娱乐圈不是孤例,前不久陈奕迅团队也因CD音质问题怼粉丝,简体字评论被特别点出,引发不满。苏有朋这事被联想到一起,网友觉得艺人团队对大陆粉丝有偏见。票务分级本身合理,但回应方式拉仇恨。道歉文里,苏有朋说措辞不恰当,但网友觉得这只是表面功夫。评论区有声音,说以前还挺喜欢他,这次毁了。事件传播到海外华文媒体,报道苏有朋“卖艺不卖身”言论遭炎上,后道歉。

  粉丝反应多样,有人取消购票计划,转而在网上表达不满。媒体文章指出,苏有朋走到这一步早有预兆,过去形象太完美,这次戳破。网友在帖子下留言,果然说话口气跟某些艺人一样。事件逻辑是,票售引发小讨论,回应放大矛盾,道歉没压住火,反而烧得更旺。接地气说,这事闹大就因为一句话不对味,明星混久了容易飘,粉丝钱好赚但心不好哄。内涵在于,娱乐圈票务套路多,分级赚钱正常,但艺人态度决定口碑。苏有朋这次栽在回应上,骂声一片,形象崩塌。

  事件到8月30日还在热议,X平台上有帖子分享道歉细节,网友锐评戏子无情。票价争议本小,但回应让它成了大事。粉丝觉得,追星花1500元值不值,各人有数,但被说不爱音乐就伤人。媒体报道中,强调苏有朋真面目暴露,看不起大陆粉丝穷。整体来看,这事提醒艺人,网络时代一句话能毁形象。骂声持续,群怒未消,苏有朋口碑一夜间崩塌。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