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惺 8月27日上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采集室内暖意流淌。来自秦皇岛的孙先生躺在采集床上,身旁的血细胞分离机规律地运转着,淡红色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正从他的血液中分离,一点一滴流进采集袋。这袋珍贵的“生命种子”将跨越山海,为远方那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孙先生是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道岔分公司的一名数控铣工。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艺诠释着职业精神;家庭里,他对家人关怀备至、呵护有加,用坚实的肩膀为家人撑起温暖天空。而这份温暖,不仅局限于小家,更延伸到了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多年来,他多次参与无偿献血,用热血传递生命温度。
时光回溯到2021年的秋天,孙先生和爱人李女士相约一同去献血。当得知留取血样即有机会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时,夫妻二人相视一笑,默契地选择留样入库。“能给他人带来希望是件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回忆起当时的决定,孙先生语气朴实。
在加入中华骨髓库后不久,李女士便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但彼时她刚刚怀孕,身体状况不允许她参与捐献。“当时我俩都挺失落的,但也没动摇,总会有机会帮到别人的。”孙先生回忆道。
今年4月,一个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让这份搁置的爱心重新“发芽”。工作人员通知孙先生,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并询问他的捐献意愿。“当然捐,没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声音坚定而有力。他深知,这不仅是为了挽救那位陌生患者的生命,也是为了弥补当初爱人未能捐献的遗憾,让那份爱与希望的接力能够继续传递下去。
然而,命运似乎在美好的旅程中设置了一些小小的波折。在体检中,孙先生被查出转氨酶偏高。为了给患者提供健康的“生命种子”,他持续坚持调理,保持清淡饮食,加强锻炼。终于在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各项指标恢复了正常状态。
孙先生捐献的决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爸爸,你真勇敢,为你点赞。”3岁女儿稚嫩的声音,让他备受鼓舞。单位领导也十分理解和支持他的善举,为他调配了工作,让他能毫无负担地奔赴这场“生命之约”。
8月22日,孙先生带着家人和同事的祝福,在秦皇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来到石家庄,开始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注射动员剂期间,因个体差异,孙先生出现头痛、腰痛等反应,夜里常常辗转难眠。但他始终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没有发出一声怨言。因为在他心中,那个陌生患者的生命更加重要,这些不适根本无法动摇他捐献的决心。
采集当天,孙先生沉静而坚定。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停止运转,承载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毕。至此,孙先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20892例、河北省第871例、秦皇岛市第5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能和患者结下这份特殊缘分,特别幸运。”采集结束后,孙先生略显疲惫却眼神明亮,“只盼他早日康复,往后的日子都是坦途。”
(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