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马伯庸的儿子也上作文班,打破一个隐形幻觉

评论 · 0 浏览

父母的成就并不能天然地复制到孩子身上,那么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育儿焦虑”也就没必要了写作大咖马伯庸,面对自家儿子的写作难题也没辙。据媒体报道,近日,他自曝儿子不爱阅读,“语文也不好,尤其作文不

  父母的成就并不能天然地复制到孩子身上,那么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育儿焦虑”也就没必要了

  写作大咖马伯庸,面对自家儿子的写作难题也没辙。据媒体报道,近日,他自曝儿子不爱阅读,“语文也不好,尤其作文不行,‘忍辱负重’送他去上了一个作文班,我(和儿子)说你爹天天出去给人讲文学的意义、写作的道理,到你这,我得给你送个作文班。”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原来,大作家也有同款育儿难题!”

  

  这是颇为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幕。从写作能力来说,马伯庸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辅导儿子依然无能为力,最后只能交给“专业的人”——找了一个作文班。这或许也正应了三国时代曹丕的那句话:“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文章写得好坏,是没法通过血缘传递的。

  当然,眼下断定他的孩子有没有“文学细胞”还为时过早。但他的这番自曝,也揭示了某种共同的育儿焦虑——哪怕父母有了很强大的“DNA铺垫”,但在很多时候还是拿孩子的教育无可奈何。

  这样的自曝并不罕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就自曝女儿学习堪忧,“跟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而自己和妻子都是北京大学毕业;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也自曝,孩子高考完自己打电话问复旦大学有没有希望录取,结果收到回复“这个成绩啊,差一点就没有大学上了”;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也在官网的个人资料里写着,“虽然指导的研究生已超过70名(含在读和毕业),依然对初中生女儿的教育束手无策”……此外,网上各种自曝高学历,却被孩子写作业气哭的家长更是比比皆是。

  从知名作家、大学教授到高学历网友,很多看来都没有免于“家族学习成绩守恒”。在一些人的自述中,把这说成是“命”。仔细想想,所谓“命”,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自然规律——一个人无论来自怎样的家庭,他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所长和兴趣,这是生命自然成长、而非人们出于“愿望”塑造而成的结果。

  马伯庸的这一番话,是一种自嘲,但对很多家长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因为它打破了一个隐形的幻觉——父母的成就并不能天然地复制到孩子身上,那么萦绕在很多人心头的“育儿焦虑”也就没必要了。

  对于家长来说,育儿不是一种灌输,而是探索与发现的过程,陪伴孩子找到兴趣与专长。就像前面提到的王德峰教授的案例,当他放下了执念之后,孩子反而爱上了学习,最后考上了还不错的国外名校。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也许还有意外的收获。

  当然,这种理解或许还是有点“功利”,更通透的想法,或许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生命,而非某种必须兑现的“项目”。无论学习好坏、事业成败,孩子只要能过上充实的人生,这就足够了,也是一种更合理的“预期”。

  反过来想想,这可能是一种教育公平。哪怕有家庭铺垫,也无法逆转兴趣、特长、天赋所带来的学习激励。那么对于千千万万普通人来说,这也意味着教育并非“专属赛道”,而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好奇心和努力,去抹平一些差距,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