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4元炸糕香飘巷子!70岁大爷吃60年,秘方藏哪?

评论 · 1 浏览

一家开了百年的小店,藏在河南一条老巷子里,炸糕的香气飘出去老远,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这家店叫“老李记”,从清朝末年开到现在,传了四代人,靠的就是一块块现炸的枣糕、糖糕。店门口排队的多是回

  一家开了百年的小店,藏在河南一条老巷子里,炸糕的香气飘出去老远,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这家店叫“老李记”,从清朝末年开到现在,传了四代人,靠的就是一块块现炸的枣糕、糖糕。店门口排队的多是回头客,有位大爷说,他10岁就吃这家的糕,今年70岁了,愣是没吃腻。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对老夫妻,爷爷李大爷和奶奶张大妈。两人分工明确,爷爷在外面掌勺炸糕,火候拿捏得死死的;奶奶在店里和面、包馅,动作麻利得像年轻人。偶尔两人还会换换岗位,爷爷去揉面,奶奶来炸糕,配合得天衣无缝,看着就让人觉得暖心。

  店里卖的糕就三种:黄米枣糕、玫瑰糖糕、江米豆沙糕。每种都用小麦粉做,爷爷说,糯米粉太粘,上了年纪的人吃着不舒服。小麦粉做的糕,口感松软,咬一口不粘牙,老人小孩都爱吃。价格也实惠,一个大糕才4块钱,个头足足的,捧在手里沉甸甸。

  

  我去的时候是上午十点,江米豆沙糕已经卖光了,只能点黄米枣糕和玫瑰糖糕。刚出锅的糕热乎乎的,冒着香气。玫瑰糖糕圆滚滚,表皮金黄,咬开里面有点空心,甜而不腻,玫瑰香味在嘴里散开,像是吃到了老时候的味道。黄米枣糕更实在,枣泥馅多到溢出来,甜中带点微酸,吃完一口还想再吃。

  这家店的来头可不小。听爷爷说,当年他太爷爷开店时,用的还是自家种的小麦,枣子也是后院树上摘的。如今小麦和枣子都从市场买,但做法一点没变,用的还是老配方。店里没啥花哨的装修,墙上挂着几张发黄的老照片,记录了这家店几十年的故事。

  排队的时候,我跟旁边一位大爷聊了几句。他说,他爷爷那辈就爱吃这家的糕,逢年过节总要买几块。如今他也老了,还是改不了这口瘾,每个月都来一趟,图的就是这熟悉的味道。听他这么说,我忍不住想,这小小的炸糕,咋就有这么大的魔力?

  

  其实,这家店火的不只是味道,还有那份人情味。爷爷炸糕时,总爱跟排队的客人唠几句家常,问问“今天吃啥口味”“家里人好不好”。奶奶偶尔探出头,笑着招呼熟客,喊他们“老伙计”。这感觉就像回老家吃顿饭,简单又亲切。

  说到做法,爷爷还跟我透露了个小秘诀:炸糕火候得正好,油温太高外焦里生,太低又不酥脆。他们用的油是每天换新的,绝不偷工减料。馅料也讲究,枣泥是手工熬的,玫瑰酱得选当季的鲜花,豆沙更是慢火煮到入口即化。听完这些,我更觉得这4块钱一塊的糕值了。

  这家店的位置不算难找,进了寺门直走到底,左转几步就到。门口总排着长队,多是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慕名而来。店不大,站不了几个人,但人来人往,热闹得像赶集。数据上说,这家店一天能卖出几百块糕,逢年过节得翻倍,可见生意有多火。

  

  这家百年老店的故事,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感慨。一块小小的炸糕,装着几代人的心血,也装着无数人的回忆。你吃过类似的味道吗?或者家附近也有这样的老店?欢迎分享你的故事,咱们一起聊聊那些藏在巷子里的好味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