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羊城味,一味同源情:一位台湾餐饮人的羊城印记

Reacties · 12 Uitzichten

2015年4月1日,来自中国台湾的李翔首次踏上广州,开启了他的餐饮创业之路。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履历早已铺满多元色彩 —— 做过流行音乐相关工作,当过艺人经纪人,还涉足过杂志领域。正是这些跨领域的积累,为他

  2015年4月1日,来自中国台湾的李翔首次踏上广州,开启了他的餐饮创业之路。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履历早已铺满多元色彩 —— 做过流行音乐相关工作,当过艺人经纪人,还涉足过杂志领域。正是这些跨领域的积累,为他后来的餐饮创新埋下伏笔,让他得以在广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翻开人生全新篇章。

  亲历广州变迁,以美食读懂城市

  来广州前,李翔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大多源于 “食在广州” 的盛名:早茶蒸笼里飘出的香气、夜市摊位前的热闹烟火,是他心中最鲜活的期待。可真正扎根于此,他才发现广州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 它像许多国际大都市一样,在飞速蜕变中始终保持兼容并蓄的姿态,在高速发展的节奏里,沉淀出多元而厚重的城市气质。

  十年时光,广州的变化肉眼可见,李翔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他清晰记得初到广州时,如今繁华的金融城区域,当时还是大片待开发的荒地;而现在,这里早已是现代高楼拔地而起、绿化景观错落有致的新区。工作之余,他常在羊城创意产业园内散步,有时还会特意绕到对面的金融城,看看新楼盘的建设进度,留意又有哪些新的餐饮店开业。

  “咱中国人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李翔笑着说,在他心里,想要读懂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理解它的饮食文化。

  

  台湾传统+粤菜风味的创新实践

  转行做餐饮前,李翔深耕流行音乐行业多年,对文化表达的敏锐度早已融入骨子里。当初邀请他来广州创业的老板也是音乐人,两人一拍即合,因为他们都坚信:餐饮与音乐在 “感受” 和 “传达” 上有着相通的内核。“就像一首好歌能打动人心、一篇好文章能引发共鸣,饮食最终也是要把一种特色、一种记忆、一种味道,实实在在传递到人心里去。”

  

  基于这份理念,他们的餐厅主打地道台湾口味。“刚到广州时,卤肉饭、控肉饭这类台湾小吃还不常见,没想到一推出就很受食客欢迎。” 但李翔也清醒地意识到,两岸口味存在差异,单纯 “复制” 台湾味道行不通。

  于是,团队开始探索融合之路:在保留台湾传统烹饪工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粤菜元素 —— 比如用广东米酒替代台湾米酒调制卤肉,既守住了台湾卤肉的风味层次,又让味道更贴近广州本地人的饮食习惯。

  

  聊起对广州饮食最深刻的印象,李翔毫不犹豫地提到了早茶与夜宵,也格外偏爱潮汕风味带来的惊喜。店里推出的沙茶牛肉,虽源自台湾做法,却与潮汕沙茶有着微妙的相似与不同,这种跨越地域的 “味觉呼应”,让他愈发觉得饮食文化的深邃与有趣。

  不过,因为餐饮业忙碌的工作节奏,即便在广州生活多年,李翔也很少有机会深入探索广东各地。接下来,他希望能去潮汕、湛江走一走、尝一尝,“用味觉继续认识这里。” 李翔满怀期待地说。

  十年餐饮路,李翔不仅收获了食客的认可,还成了店里员工口中的 “大家长”。他们感恩李翔的照顾,跟记者提到:“他很幽默,很潮流,很温暖。”

  更让李翔欣慰的是团队里年轻人的成长:“他们好学又热情,不仅愿意钻研咖啡、甜品的制作技巧,还会主动琢磨服务细节和口味调整。” 在他看来,广州的开放与活力,就藏在这些年轻人眼里的光里。

  

  用味蕾搭桥,让故事延续

  如今,十年过去,李翔从音乐人转型为餐饮人,从台湾来到广州,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文化和味道一样,唯有带着真诚去融合、带着尊重去对话,才能走得更远。而广州,正是这样一座愿意接纳 “新味道”、支持 “新故事” 的城市。

  年过六旬的他,即将结束在广州的餐饮事业,开启退休生活。谈及未来,李翔说,回到台湾后,他会向亲友推荐广州的饮茶文化:“虽然在台湾也能吃到广式点心,但广州早茶的氛围、师傅的手艺,甚至店里此起彼伏的粤语交谈,都是我会一直回味的记忆。”

  对李翔而言,这十年是一场奇妙的 “味觉旅程”—— 一座城市用美味吸引了他,而他用味蕾记住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即便将来回到台湾,他也会继续向亲友讲述广州的故事:讲早茶桌上的虾饺烧卖,讲潮汕牛肉火锅的鲜嫩,讲珠江边璀璨的灯火,更讲那些在美味中交融、在交流中升温的两岸情谊。

  文、图、视频|记者 冷霜

Reac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