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蚊子酿造了我国本土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把佛山乃至整个广东卷进了新冠后最大的一场公共卫生运动。
为了尽快遏制疫情,佛山不仅基层全员在岗,机关企事业单位同样下沉到防疫一线。入户检查、清理积水;走村串户扫蚊患,清理卫生死角;上门动员居民做核酸、就医治疗;喷洒灭蚊剂……佛山整座城市烟雾弥漫,充斥着消毒剂的味道。
在过去一个多月里,从佛山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顺德区乐从镇开展免费核酸筛查,到佛山零售药店购买布洛芬等47种药物要求实名登记;从某些企事业单位开始提醒 “建议佛山返回人员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到佛山禅城湾华村委会对感染主动报备者发放500元防疫补贴,无一不让广东人梦回新冠疫情时期。
广东累计感染超万例,雨季成防疫最大阻力
基孔肯雅热,主要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进行传播,而蚊子是水里生出来的,伊蚊偏好在小型的洁净水体中繁殖。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蚊子的孳生地,成为此次广东防控基孔肯雅热的核心。
从7月31日至8月6日,佛山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在户外环境消杀的同时,当地动员民众同步开展自家室内、庭院和天台等处的成蚊灭杀工作。随后,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湛江、江门、廉江等多地也加入防蚊灭蚊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进行全市大扫除。
◎ 灭蚊大消杀。/ 图:佛山卫生健康局
跟当年新冠防疫一样,村镇街道居委的基层人员是对抗这场蚊媒传染病的主力,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抽调人员全力支援,很多人已经没有周末,经常加班到深夜。至此,广东迎来新冠后首次“全民防疫”。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场轰轰烈烈的“人蚊大战”初见成效。自8月9日以来,佛山新增确诊病例呈持续下降趋势。据广东省疾控局最新通报,2025年8月17日0时至8月23日24时,佛山新增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206例,而在上一周,这一数字为644例。
8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广东省新发病例已由一个月前高峰日的近700例降至36例,佛山市、广州市降至低水平散发状态。
最新监测显示,2025年8月17日0时至8月23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336例,对比上一周的830例下降了60%。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表示,由于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处于蚊媒活跃期,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松劲。
截至目前,佛山乃至广东的防疫工作还没有结束。家家户户每天翻盆倒罐清积水,大街小巷三天两头喷洒灭蚊药,基孔肯雅热防控科普每天被转发在各大业主群里。
◎ 顺德服务区提醒外地司机预防基孔肯雅热。/ 图:作者摄
95后沄夕除了正常上班外,每个周末都被派去支援基孔肯雅热防疫,进社区到村民家里帮忙清垃圾灭蚊。在她看来,近期降雨频繁成了应对这场疫情的最大阻力,“刚刚清掉的积水,大雨过后又满上了,所有清理工作又得从新开始,说实话赶不上蚊子繁殖的速度。”
一瓶盖大小的积水即可孳生蚊虫。雨天灭蚊强调重点巡查易积水区域(如:排水槽、工地水洼、地面积水),关注高风险区域(如:绿化带、垃圾站、阳台),针对蚊虫隐蔽处喷雾灭蚊(如:停车场、轮胎、屋檐)。
根据广东省疾控局公开数据统计,本轮疫情截至8月23日,广东省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10269例,无重症或死亡病例。其中,佛山累计报告病例超过8000例,而且超九成已经痊愈,尚未发现有患者留下后遗症。
何止广州?河南、四川、安徽的蚊子也耐药
拼尽全力清剿蚊子及其居住场所,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蚊子已经越来越难杀了。
专家指出,背后原因是部分蚊子已经对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抗药性是由于杀虫药剂连续使用,在昆虫中发展出了对正常药剂剂量的忍受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遗传给后代。
“在广东特别是在广州,100%的蚊子都出现了抗药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对“凤凰网”表示,不管是杀虫剂、盘香、电蚊香片或电热蚊香液,都是菊酯类农药。人类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导致蚊虫产生抗药性,必须要加大药量才有效。
佛山居民林先生对39深呼吸表示,蚊子的抗药性是肯定已经发生了,而且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珠三角地区很多人都感觉近年的蚊子更“毒”了。
“这花蚊子太毒了,大白天都咬人!”家住广州天河区陈阿姨,平日里喜欢在小区河边的凉亭与邻里街坊打牌,她说:“穿长袖长裤都没用,隔着衣服都能咬出大包,很痒。”
广东蚊子的抗药性有多严重?目前,市面售卖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主要以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为主。近期有研究对在广州采集的白纹伊蚊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相关样本携带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突变。
“驱蚊水不管用”是大家对蚊子抗药性的一种直观感受。“现在的蚊子很厉害,我刚喷完防蚊花露水,蚊子就飞过来开始吸血 ,”张晴告诉39深呼吸,她家附近经常能看到“花斑蚊”,手脚擦了驱蚊水照样被叮咬,而晚上睡觉使用电蚊香片(液),效果也不好。
张晴的邻居王大妈同样认为电蚊香片(液)不好使,将家里的灭蚊武器换成了紫光诱蚊灭蚊灯。她说:“每个房间配一个,睡觉时开着,经常听到蚊子触网啪啪响被电死了”。
◎ 灭蚊灯。/ 图:受访者提供
对于广东蚊子出现抗药性,有人担心这种耐药蚊子会不会和邻省的蚊子结合将耐药基因传给下一代,然后扩散至全国。其实在广东以外,其他地区也同样监测到蚊子出现抗药性。
河南省在开封和洛阳两个监测点,针对淡色库蚊进行测试试验,结果显示:开封蚊子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高达53倍,属于高度抗药,对氯菊酯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49和11.65,属于中度抗药。而洛阳蚊子仅对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抗性倍数为10,属于中度抗药。
四川省从2014年开始系统开展致倦库蚊对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检测。四川疾控中心研究人员早在2016年就发现,成都、南充、广安、攀枝花4个地区的野蚊子对杀虫剂普遍具有抗药性。其中,成都地区的蚊子抗药性最强,对高效氯青菊酯和氯菊酯的抗药性是无污染蚊子的50倍。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治所副所长侯银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安徽的部分白纹伊蚊种群已产生抗药性。
针对公众关心的伊蚊抗药性问题,国家疾控局赴佛山工作组专家在受访时回应称,蚊子对某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正常现象,但不能因为蚊子对某几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就推断对所有杀虫剂存在抗药性。佛山已采取针对措施,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做过药效评价实验,证实是有效的。
人类找到治蚊的“长效妙方”了吗?
当蚊虫抗药性升级,化学攻击失去威力,比较环保的 “生物防治”被提上日程。为应对本轮疫情,佛山市禅城区在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投放了4200条“食蚊鱼”,通过鱼苗在水中食用蚊卵和幼虫来达到降低蚊子密度的作用。
但这一做法遭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质疑,“食蚊鱼”对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效果十分有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解释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它喜欢孳生在小型水体(如轮胎、树洞),而这种小型积水是不适合释放鱼类的。
“食蚊鱼需要长期的大水体(如池塘和稻田),即使在半长期的水体,伊蚊(在清水和遮阴地)与食蚊鱼所在地方也不重叠,其控制伊蚊的效果基本可以忽视。”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称,这个方法不仅无效反而会危害环境,“食蚊鱼是入侵生物,已被证实可破坏自然生态,世界卫生组织不推荐用食蚊鱼控制伊蚊。”
◎ 基孔肯雅热防疫仍不能松懈。/ 图:作者摄
大战在前,“以蚊治蚊”的黑科技亦在采用。佛山三水南山镇一边投放不吸血也不叮人的“绝育雄蚊”,让野生雌蚊“绝育”;一边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噬白纹伊蚊幼虫。
这种“绝育雄蚊”治蚊技术,是通过改造与蚊子共生的微生物沃尔巴克氏体,使感染了这种细菌的公蚊子与野生雌蚊交配后,只能产下死卵。奚志勇教授表示,沃尔巴克氏体技术控制伊蚊传播的疾病是被世界卫生推荐、各国反复证明有效的新技术,目前已有20—30个国家在推进。
39深呼吸留意到,“以蚊治蚊”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业界亦存在争议。比如:沃尔巴克氏菌的长期稳定性未知,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需持续监测;大规模种群压制也可能扰乱生态平衡,使蜻蜓、蝙蝠减少。
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方法。去年,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提出“以菌治蚊”,即通过向环境或蚊子吸食的植物中添加一种肠道共生菌给蚊子“调理肠胃”,让蚊子避免携带和传播病毒。今年7月,《自然》杂志报道了一项新突破,研究人员对斯氏按蚊进行基因编辑后,能有效阻止恶性疟原虫和伯氏疟原虫进入其唾液腺,从而阻断疟原虫传播。
人类与蚊子缠斗持续千年。从传统的蚊帐、杀虫剂,到如今的生物防治、基因编辑,人类的应对方式在不断升级,却始终未能彻底这场较量。
但老实说,人类仍未找到对抗蚊子的“长效妙方”。科学控蚊控病任重道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广东省疾控局微信公众号;
[2] 这一届的蚊子怎么越来越难杀了?.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2024-08-26;
[3] 四川四地蚊子“战斗力”对比 成都野蚊子抗药性最强.华西都市报.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