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关键点:史前生物那么巨大,跟氧气有很大关系。科学家发现,大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的氧气含量超级高,达到35%左右。现在的氧气含量只有21%,差了一大截!那时候的氧气多得让生物“喘气都觉得爽”,特别是昆虫,它们的呼吸方式很特别,靠身体上的气管吸氧。氧气多,昆虫就能长得更大,因为它们不用担心缺氧。
昆虫在那个富氧的时代,简直就是地球的“大佬”。一米长的蜻蜓、两三米长的蜈蚣,个头大到吓人。它们靠着高氧气环境,身体越长越大,成了陆地的第一批霸主。你想想看,那时候的森林里,巨型昆虫到处爬,是不是有点像科幻电影的场景?但这就是真实的地球历史!
后来,氧气含量慢慢下降,昆虫的“好日子”结束了。到了恐龙时代,虽然氧气没石炭纪那么高,但还是比现在多。这时候,恐龙登场了。它们为什么也能长那么大?除了氧气多,还有一个大原因:食物太丰富了!那时候的地球,植物长得到处都是,简直像个“绿色海洋”。植食性恐龙每天吃得饱饱的,根本不用为食物发愁。
植食性恐龙吃得多,活动少,生活就像在“度假”。你想啊,周围全是吃不完的植物,它们还能干啥?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再吃,日子过得太舒服了!这种环境让它们一代代越长越大。最大的植食性恐龙,比如阿根廷龙,体长能到40米,体重快100吨,相当于好几辆大卡车!
食肉性恐龙也没饿着。植食性恐龙多,食肉恐龙的“饭碗”自然也满满的。比如霸王龙,虽然没植食性恐龙那么大,但也是食物链顶端的王者。它们不用费劲找吃的,周围到处是“移动的食物”,这环境让恐龙的体型越变越大。
那为什么现在的动物都没那么大呢?一个大原因是氧气少了。现在的21%氧气含量,远不如史前时代那么“豪气”。低氧环境让巨型生物很难生存,尤其是昆虫,气管呼吸的限制让它们只能变小。看看现在的蜻蜓、蜈蚣,个头跟史前比,简直是“迷你版”。
另一个原因是食物没以前多了。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把地球上的植物毁了八成以上。后来长出来的植物,规模和数量都比不上恐龙时代。哺乳动物虽然成了主角,但它们数量多,吃得多,植物资源却不够。食草动物为了省粮食,只能越长越小,食肉动物也跟着缩小。
想想看,史前那些巨型生物留下的化石,就像在跟我们讲故事。它们告诉我们,地球从来不缺奇迹,只要环境合适,生命就能创造出让人瞠目结舌的“作品”。你觉得呢?如果氧气再变多,食物再变丰富,我们的地球会不会又迎来一个“巨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