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好书送你读】姚伟民|在泥潭中仰望星空——读刘楚昕小说《泥潭》有感

Kommentarer · 26 Visninger

我们邀请三位青年作者,解读近期“百本好书送你读”推荐书目中的三本热销佳作。刘楚昕的《泥潭》以冷峻笔触剖开生活表象下的挣扎与韧性;蔡澜的《活过》以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抛开繁杂,活出属于自

  我们邀请三位青年作者,解读近期“百本好书送你读”推荐书目中的三本热销佳作。刘楚昕的《泥潭》以冷峻笔触剖开生活表象下的挣扎与韧性;蔡澜的《活过》以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抛开繁杂,活出属于自己的乐趣;李昀鋆的《与哀伤共处》则温柔凝视失落与悲痛,帮助读者直面伤痛,重建内心力量。三本书看似主题各异,实则共同回应着同一个命题: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安顿自我。无论你正经历困境,还是深陷哀伤,或许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前行的方向。                                                       ——编者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

  这是今年5月青年作家刘楚昕在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结尾,也是他女友留给他的鼓励。只是,当他站上文学的领奖台时,女友已因癌症离开人世。正如歌词所唱:“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守候。”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大抵是这种悲伤,促使着刘楚昕一遍遍修改小说《泥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本痛苦中蕴含希望,怀疑中包含信仰的小说。

  《泥潭》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人物的视角展开,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勾连:第一部分的主人公恒丰,是落魄的旗人前军官、左都统恒龄之子;第二部分的主角关仲卿,是革命党人,也曾是恒龄的部下;第三部分的叙述者是圣母堂神父马修德,他作为神父见证了所有人物的命运。

  小说一开篇,恒丰就已经死去,故事以他的鬼魂为叙述主体。这种写法不但令人惊叹,更是契合了小说的主题——人们只有在脱离肉身时,灵魂似乎才可以更好地凝视自我。

  父亲恒龄自尽后,恒丰踏上了寻找妹妹恒妤的旅途。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旗人,有汉人;有同行的,也有推他下泥潭的。他曾短暂投身宗社党,又仓皇逃离;曾在生存边缘苟延残喘,又在失控中犯下了难以被饶恕的罪恶——他也成为了侵犯女人的坏人。

  但是,恒丰又不是那种典型的恶棍。他是被时代“卷”入的人,他没有准备,也缺乏信仰。本来是旗人的他,曾在社会上高人一等,但是随着父亲的去世和革命浪潮的愈发汹涌,恒丰的生活急转直下。这时候,他才逐步认清现实,但是他已无力改变,只能随波逐流。

  他那旗人的身子,只有当死去后,鬼魂的叙述才让他得以脱离“旗人子弟”的壳,重新审视那段颠沛的旅程。寻找妹妹的旅程,其实是寻找他还残存的良知。在旅途中,他的身份不断切换:他可以是恒丰,也可以是常丰;可以加入宗社党,也可以临阵退缩——这些变化恰恰说明,他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叶浮萍,被洪流裹挟到哪里就在哪里,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是谁。

  在第一部分中,还有一个叫八十四的旗人,可以说是恒丰的补充。与恒丰相比,八十四充满矛盾,想成为官老爷,又痛恨他们。一边批评旧社会的权力,一边却跪倒在旧社会的权力体系下。八十四比恒丰爱憎分明,但是和恒丰一样找不到自己。

  第二部分的关仲卿则是恒丰的另外一个面,他是坚定地愿意“为信仰而死”的人物。为了实现革命的理想,关仲卿不惜与旧友乌端决裂,更是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无数人的死亡。比如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思想熏陶的陈天华,最终为了革命而失去了生命;再比如恒丰的父亲恒龄,这位旧时代的领导,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时,因为茫然无措而自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的进程自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关仲卿也逐渐由革命党人的激进变得麻木起来,甚至面对好友的死,他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这是令人悲伤的。

  第三部分由神父马修德叙述,既是前两部分的补充,也是某种冷静的旁观与审判。恒丰一生都在寻找妹妹,却不知自己曾在混乱中毁掉了别人,那个被他伤害的女孩与妹妹的命运以残酷的方式交叠,更像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他的忏悔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反复强调受害者的“丑陋”,暴露了他骨子里未曾消解的优越与冷漠。作为鬼魂,他始终以旁观者的姿态看着世间变迁,却从未真正走出自我设下的囚笼。

  神父笔下的众人,虽然有名字,却仿佛只是那段历史中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缩影——荒诞、渺小,却又真实存在。他们的命运交织成泥潭,彼此牵扯、沉陷,不断重复着迷失与挣扎。

  从《泥潭》中的人物,我们看到了一幅旧时代的悲剧画卷。“三座大山”压得普通人喘不过气,他们在生活里是无助的,是被裹挟着向前的。恒丰的经历,和老舍《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何其相似——有时眼睁睁看着别人作恶却无能为力,有时自己也会沦为作恶的一分子。

  然而,刘禹锡早在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便在泥潭中,总会有人先抬起头来,看到更远的方向。尽管关仲卿最终也陷入了麻木,但不能忽视,那时依然有陈天华这样的革命者,为了民族的觉醒而舍生取义,还有更多革命党人,真心想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这些泥潭背后的星光,正是拨乱反正、改写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

  作者刘楚昕用恒丰、关仲卿和马修德三条线,搭建了一个交错的叙事空间,让人看到个体在时代巨浪中的无力,也看到那微弱却倔强的寻找。就像书中暗含的隐喻:陷入泥潭的人,若能在某一刻停下盲目的挣扎,抬头看看星空,问一句“我是谁”,也许就已经踏出了泥潭的第一步。

  但走出泥潭的道路,不应只是个体的自救。一个人脱困,时代依旧泥泞;唯有整个民族都走出泥潭,才算真正改变命运。真正的革命者,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过得好,而是让整个国家看见希望。

  近些日子,我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那种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沦为待宰羔羊的无力感,让我想起《泥潭》中那些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南京照相馆》和《泥潭》,虽然故事不同,但都揭示了旧社会下普通人的不幸与困境。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屈辱历史已经翻篇。正是因为有一群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者,团结奋斗、不惜牺牲,才让国家摆脱泥潭,走向光明。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星光,更是带领整个民族迎接黎明的人。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