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敕勒川,村名里的“三交”印记——中华各民族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土默川平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俗和文化

Comentários · 30 Visualizações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古敕勒川,村名里的“三交”印记——中华各民族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土默川平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俗和文化》的报道。 大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  8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古敕勒川,村名里的“三交”印记——中华各民族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土默川平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俗和文化》的报道。

    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就是北朝歌谣里著名的敕勒川。这里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草原,如今已是“夹路离离禾黍稠”的良田沃野。明清之际,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于此,故名土默川。就在这一时期,长城内的汉族农民走西口来到这里垦荒定居,各民族在这片“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上生产和生活,祖祖辈辈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风俗和文化,从土默川的村名、地名就可以领略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独特风情。

  谣谚里绕口令似的村名

    曾听过一则在托克托县城乡流传甚广的谣谚,这则谣谚用土默川地区的村名编排而成。“一出托城北阁外,哈拉板申来得快;走五申,过伞盖,路过走了个什达岱;祝乐沁、公布到大岱;口肯板申挨杭盖,塔布、帐房、波林岱;常合理、麻合理,大里堡,兵州亥;东西红岱到袄太,一蹦子到了旧城北门外……”

    谣谚里这些像绕口令一样的村名,连缀在一起像一串珍珠一样抢眼,其实这是老一辈走西口人去往归绥即呼和浩特的路线图。托城就是托克托县城,也叫“妥妥城”或“脱脱城”,是明代的东胜卫故城。明嘉靖年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义子托克托在此驻牧,所以称托克托。明清之际,托克托县的河口古镇是有名的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腰缠万贯的商人和穷愁无计的百姓走出西口,从河口镇渡过黄河之后,瞭望一眼北边的大青山,他们要从托克托县旧城北阁出发,前往大青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去淘金或谋生。

    旧城北阁曾经是托克托县有名的地标建筑,好比呼和浩特市当年的旧城北门。按照谣谚里的地名往前走,离开托克托县旧城北阁,很快就来到一个叫哈拉板申的村子,哈拉板申是蒙古语,意思是黑色的房子,唐代的东受降城就在这个村西的黄河故道边。从哈拉板申村向北经过大井壕村,就是伞盖村和五申村。伞盖源自梵语,意思是“僧人”。在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有个村名叫“山盖”,和“伞盖”是音译之异,应该是一个意思,历史上应该是有僧人居住的地方。“五申”,可以写作“兀慎”或者“乌审”,鄂尔多斯市有乌审旗。乌审为蒙古语“乌拉西”一词的音转。乌拉西的蒙古语本意为“捕捉猎物的网套”,后引申为“使用网套的人及部落”,成为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土默特万户内就有兀慎部,由阿拉坦汗之弟剌布克台吉及其子孙统领。

    五申镇北边是什达岱村,这个地名里蕴藏着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什达岱是蒙古语,走西口的人把蒙古语中的“稀地”发音成“什达”,稀地在蒙古语中是神奇或神圣的意思,岱是村庄或地方的意思,“什达岱”就是神奇的村庄或地方。什达岱村是土默川上一个典型的各民族村民杂居的村庄,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加强民族团结,改名为“团结村”。后来,人们熟悉了“团结村”这个既好听又好记而且寓意也好的村名,但说起什达岱这个蒙古语村名许多人也不陌生。如今这个拥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族村民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团结村的北边是祝乐沁村,也叫祝乐庆,这是一个汉语字面意思非常喜庆的地名,蒙古语为“珠拉气”,意思是有画匠的村子。

    过了祝乐沁村再向北就从托克托县进入土默特左旗了。祝乐沁紧邻土默特左旗的大岱村,大岱是蒙古语“大海”的音转,当年走西口的拓荒者不断聚居于土地肥沃的大岱村。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村庄人口达到7000人,是土默川上最大的村庄。再往北走离大青山越来越近,离呼和浩特越来越近。大岱北边有一个大的村庄是“塔布”,现在叫“塔布赛”。明末清初,这里只有一户蒙古族人家在此放牧;乾隆初年,来自山西省榆次和代县的郭、南、马、宁四户汉族人家来此定居,形成五户人家居住的村落,所以叫塔布子,即五家村。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为塔布赛,意思是五好村,以示各族村民彼此团结和睦相处。

    到了塔布赛村,距离呼和浩特市就只剩25公里了。从东北方向经过常合理、麻合理,大里堡、兵州亥等村庄,就到了呼和浩特市。常合理、麻合理过去叫常黑赖、麻黑赖,“黑赖”也译作“耗来”,蒙古语是嗓子的意思,引申为通道的意思。常黑赖往东北走是海流村,海流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为水獭。如今往呼和浩特走要经过主根岱大桥,主根岱的意思是“在东边”。兵州亥的意思是麻雀,过了兵州亥再经过台阁牧、达尔架村就进了呼和浩特的旧城北门。台阁牧的意思是“有拐弯的地方”,达尔架是“道尔基”,这其实是一个藏语的音译,在西藏等地音译为“多吉”,即金刚或坚固的意思。

    走西口的先辈们来到托克托县旧城北阁,除了前往归绥,还有一条去往包头的路线。当年二人台戏剧的开山鼻祖云双羊在《走西口》里唱道:“从家出口外,来到妥妥北阁外,面向青山往北迈。走圐圙,到纳太,迷失方向跑得快;赶包头,绕石拐,连夜返回巴拉盖,累得我真苦,没一点阿木尔泰。晚上住在毛七赖,又碰见两个忽拉盖,偷了钱,受了害,临走还拿了我一杆旱烟袋。你说我的运气赖不赖?”这段唱词唱出了老一辈走西口人的艰辛和曲折。

    唱词里除了蒙古语音译的村名,还夹杂着许多地地道道的蒙古语。从托克托县旧城北阁往东北走的目的地是呼和浩特,往西北走可以前往包头,歌词唱的地名是一条从托克托县经萨拉齐到包头的走西口路线,圐圙是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的旧称,纳太是萨拉齐镇北的一个村名,走到纳太村时,剧中这位走西口的人迷了路,结果走到了北边的石拐,连夜又返回巴拉盖,住在毛七赖,这是老包头附近的两个村名。阿木尔泰是蒙古语,汉语意思是安宁,走西口人正抱怨自己没有一点安宁,结果在旅店里又遇盗贼,盗贼即蒙古语忽拉盖,把他的钱也偷了,旱烟袋也抢了。

  语言融合的村名水乳交融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土默川好多村庄是以村民的生产分工来命名的。大青山前的这片原野上手艺人是不能少的,美好的生活要靠他们描绘装扮,需要他们煎炒烹炸:“点什气”,蒙古语发音应该是“得苏沁”,意思是麻绳匠;“雨施格气”,意思为毡匠,在土默川人家的炕上,家家户户都少不了铺一块毛毡;“察素齐”是造纸者;“毕克齐”是会写字的人;“什不斜气”为养鸟者,“土合气”为厨夫,“斗林沁”为打柴者,“恼木七太”是弓箭匠……有声有色的生活全靠这些心灵手巧的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化作了村名传扬后世。

    在土默川的原野上,许多村庄和水是分不开的,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土默川上有许多叫“乌素图”的村庄,就是有泉水的地方;还有好多带“忽洞”的村名,就是有水井的地方。土默特左旗有一个叫“波林岱”的村庄,“波林岱”是“波勒格岱”的音转,意思是有泉水的地方。“波勒格”即布拉格,汉语意为泉水,这个词在土默川被译为“不浪”“卜拉”“不拉”等,比如托克托县有毛不拉扬水站,毛不拉意思是不好的水;还有托克托县的海生不浪村,“海生”是蒙古语音译,奇怪或神奇的意思,海生不浪村有温泉涌出,可不是奇怪的泉水嘛!也不是所有的“不浪”都作泉水来解释,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叫“倘不浪”的村子,倘不浪是汉语书籍上记载的“塔布囊”,蒙古语意为“第五王”,指同成吉思汗后裔结婚者的称号,清代世袭塔布囊的爵秩名称,蒙古语中塔布囊的本意是驸马之词,满语里则是额驸。

    用官名做地名在土默川农村很普遍,体现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比如土默川上有好多以台吉命名的村,台吉是清代对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分四等。台吉是满语音译,在满族贵族中很常见,后来用台吉来称呼蒙古贵族,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汉语是太子。像皇太极其实是满语音译,可写作“黄台吉”。再比如托克托县和土默特左旗有好多叫“章盖营”的村子,章盖是满语,是管辖150户人家的小官。还有一些村庄叫甲兰板或甲兰营,甲兰是满语,汉语意思是参领,甲兰板是参领住过的房子。甲兰有时也被译作“扎兰”,又书为“甲喇”,呼伦贝尔市就有扎兰屯市,清代曾在此地设有“甲喇”衙门,后形成村屯,故名扎兰屯。

    过去,土默川上召庙林立,召庙文化对地名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有喇嘛营、喇嘛湾等村落,喇嘛是藏语。像大岱可能是丹岱的音转,源自藏语,意为传教者或传佛者;美岱是梵语,是弥勒佛的号;再如苏木沁是蒙古语,汉语意思是看庙人或建庙施主。土默川上有好多叫班头营或班定营的地方,“班定”是梵语“班弟达”的简称,班禅的“班”也是“班弟达”的省称,梵语里称学识高深的学者为“班弟达”。土默川上还有好多村以“舍必崖”命名,有人说舍必崖就是沼泽地、烂泥滩之意,是蒙古语“沙巴日淖尔”的谐音,意为沼泽湖;但不一定准确,舍必崖也许是“沙毕纳尔”的谐音,从梵语沙弥转来,即汉语佛门弟子之意,这里可能是佛门弟子待过的地方。

    走西口文化还给土默川留下了一个特殊印记,无论在内地多么显赫的地方,在口外的土默川,它或许是一个村名。托克托县什达岱村东南就有崞县营子,在土默特右旗,不少村庄叫定襄营子、五台营子、朔州营子、繁峙营子、祁县营子、寿阳营子、武乡县等,山西的县名在这里成了村落的名称。当年,走西口人赶着耕牛拓荒,民间也称走西口为“跑青牛犋”,而走西口的先人们就以“牛犋”命名生活的村庄。土默川上有不少名叫什犋窑的村子,全村有十副牛犋的就叫“什犋窑”。

    在土默川,有许多各族人民杂居的村庄,蒙古族群众把这些村庄和市镇称为“板申”,以“板申”命名的村庄非常多。板申是蒙古语,原意为房子,引申为村庄。明清之后农业开垦发展,土默川上出现了数百个以“板申(升)”命名的村子,有的“板申”干脆被人们简称为“板”,比如依肯板申是大房子,刀劳板是七间房,乃莫板申是八间房,刀刀板是下边的房子。一些带“板申”或“板”的村名,如果不是既懂山西话又懂蒙古语的人,已经很难明白其真实的意思了,比如古路板,蒙古语原为“古日半白兴”,简称古路板,汉语意为“三间房”;再比如“讨号板”,“讨号”也译作“陶亥”或“桃花”,“讨号板”汉语的意思为“河湾处的房子”。如今土默川上以农耕为主,但通过这些有趣的村名,还可以知道这里曾是“牧马频来去”的牧场。托克托县两个村子叫“那木架”和“朱什拉”,那木架的汉语意思是秋营盘,朱什拉是夏营盘。

    当年走西口的汉族百姓学说蒙古语,好多语音的本义都给转得很难理解,切不可从汉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土默川的村名。比如黑炭板,最初人们以为是放黑炭的房子,后来才知道走西口人把“哈屯”讹成了“黑炭”,“哈屯”是夫人,黑炭板就是有夫人的房子。再比如包头市的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意为“有密林的地方”,从空中俯瞰阴山山脉,石拐这一带有郁郁葱葱的林区;再如野马图,字面理解是有野马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是蒙古语“雅马图”的音译之讹,是“有山羊的地方”。还有呼和浩特市有一个桃花乡,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其实“桃花”是“陶亥”的音转,陶亥就是河流的拐弯处,桃花乡正在大黑河的拐弯处。

    一代又一代走西口的山西人学说蒙古语,发明了许多让人笑出眼泪的地名。哈拉板申村北有个村子过去叫忽拉格气,这个村名反映出蒙古语地名汉译时把意思都变了。蒙古语“忽拉格”“忽拉盖”是贼寇的意思,把“忽拉格气”译成“贼营子”,村民们当然不高兴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村子才正名为“忽日格气”,意思是“牧羊羔的人”,因为清乾隆年间这里住过饲养羊羔的蒙古族牧民。再比如土默特左旗有个把什村,全称是“巴嘎什音板申”,意思是教师的房子。和林格尔县有个村名叫“武松”,这个村子离杀虎口不远,但仔细了解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走西口的山西老乡们把蒙古语“乌素”硬生生给翻译成了打虎英雄的名字。“武松”其实和“乌素图”差不多,就是有水源或水泉的地方,问当地上年纪的村民,果然武松村过去有“乌素图路”的名称。

    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上,各族先辈们给这一个又一个村庄取了非常有趣的村名,这些独特的村名好比一个又一个透着生命活力的乳名,伴随着青山黄河流传久远。这些语言融合的村名水乳交融般流淌在土默川上,让人们看到各族人民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的生活场景,让人们看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方风情。

    铁打的村庄流水的人。多少金子般的时光流走了,多少先辈们从村庄消失了,但这些有趣的村名还在,土默川人的后代一茬接一茬在这里诞生,他们早已成为血脉相通的亲人,亲切地呼唤着这些村庄的乳名,在呼唤中逐渐长大变老,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这情深义重的土默川。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