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宋之战使楚庄王霸业达到顶峰

تبصرے · 4 مناظر

本文转自:荆州日报□余大中楚庄王在公元前606年观兵周疆、问鼎轻重,又于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称霸中原,此后再于公元前595年取得围宋之战的胜利。此战因楚庄王率军包围宋都长达九个月而闻名天下。

  本文转自:荆州日报

    □ 余大中

    楚庄王在公元前606年观兵周疆、问鼎轻重,又于公元前597年在邲之战中大获全胜、称霸中原,此后再于公元前595年取得围宋之战的胜利。此战因楚庄王率军包围宋都长达九个月而闻名天下。战役期间,晋国虽宣称出兵救援,实则因惧怕楚军而按兵不动,这一行为令其失信于诸侯,霸权进一步衰落。最终,宋军被迫投降,楚、宋两国会盟收场,楚庄王的霸主地位由此得到进一步巩固,霸业达到顶峰。

    申舟之死是围宋之战的导火索。申舟是楚文王的后代,芈姓,文氏,名无畏,字子舟,因受封于申地,以邑为氏,别为申氏,故又被称为文之无畏、毋畏、文无畏。早在公元前617年楚穆王时期的孟诸之役中,因宋昭公违反狩猎规矩,申舟便以鞭打其车仆的方式惩罚宋国君主,此举严重侮辱了宋国。到了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派遣申舟出使齐国,明确要求其“无假道于宋”(不向宋国借道)。申舟深知此行凶险,曾请求与公子冯交换任务以避祸,却未获楚庄王允许。临行前,他将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暗示此行凶多吉少。后来,申舟途经宋国时未履行借道的外交礼仪,宋国右师华元认为此举是将宋国视为楚国领土,是亡国之辱,力主斩杀申舟以维护国家尊严。宋文公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斩杀申舟。申舟被杀后,楚庄王震怒,于公元前595年九月率军围攻宋国都城商丘。

    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一方面带领臣民坚守都城,另一方面派遣乐婴齐前往晋国,向晋景公求救。晋景公询问众卿意见,大夫伯宗反对出兵,认为此时楚军国势鼎盛,仿佛有上天眷恋,难以与之争锋。晋景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解扬告知宋国人晋国援军将至,鼓励宋国人坚持抗战。事实上,晋国尚未从邲之战的阴影中走出,不敢再轻易向楚军宣战;但又怕宋国倒向楚国,因而派解扬出使宋国,谎称晋国援军很快就到,以此鼓励宋国继续坚守。解扬在途中被楚国人俘虏,最终仍设法将消息传递给了宋国。此后,宋国军民死守都城,拒不投降。

    与此同时,楚军长期围困宋国,军中粮食即将耗尽,而宋国仍坚守不降,楚庄王便准备撤军。申舟之子申犀请求为父复仇,坚持继续攻宋。楚国大夫申叔时献上“筑室反耕”的策略,即楚军在宋国境内建造房屋,同时将部分士兵遣回田间耕作,以此向宋国表明长期围困的决心。宋国人见此情景,心生畏惧,于是派华元在夜里潜入楚营,登上楚军主帅子反的床将其叫醒,提出若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便一切听命于楚。子反与华元定下盟誓,并将此事报告给楚庄王。

    据《史记・ 宋微子世家》记载,当时“宋城中急,无食,华元乃夜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庄王。王问:‘城中何如?’曰:‘折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诚哉言! 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左传 ・ 宣公十五年》对此事记叙更为详细,《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则与之略同。楚庄王见宋国已臣服,便下令退兵三十里,宋国随即与楚国讲和,华元按许诺前往楚国做人质,楚军则解除包围撤军而回。

    关于围宋之战的持续时间,《春秋》《左传》等记载为从公元前595年秋九月至第二年夏五月,前后共九个月;《史记》则称围宋五个月。当代文献大多持九个月之说。总的来讲,这是一场跨年度的长时间攻坚战。此战令中原诸侯谈楚色变、震惊不已,他们对楚国既畏惧、又敬佩、又不满。所畏惧的是楚国国力之强远超诸侯意料——楚国竟能在长达九个月的时间里,为千里之外的三军提供补给,其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一斑。即便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也全然不放在眼里。《左传 ・ 宣公十四年》记载,鲁国大臣孟献子(公孙归父)建议鲁宣公遣使前往宋国,向楚庄王“聘而献礼”,以“谋其不免也”,鲁宣公表示赞同,随即派孟献子前往宋国拜见楚庄王,此举进一步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