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日照日报
虾蟹壳里淘出“生物黄金”
——山东众生以绿色智造激活海洋资源潜能
□ 全媒体记者 厉倩
在东港区涛雒镇工业园,有一家企业正悄然改写着海洋生物产业的版图,它就是山东众生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众生”)。自2009年成立以来,这家隶属于山东卫康生物集团的企业,凭借着对海洋生物制品的执着深耕,在产业链上熠熠生辉。
“我们主要是从虾蟹等甲壳类动物身上提取甲壳素,经脱乙酰得到壳聚糖,再通过酸溶酶解,最终转化为高价值的壳寡糖。壳寡糖就像给植物‘打疫苗’,给动物‘增强免疫’,还能成为食品中的‘营养师’。”该公司总经理王一川在采访中形象地描述道。
壳寡糖,这个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却是近年来食品、农业和医药领域的“明星原料”。在食品领域,壳寡糖作为益生元,默默守护着人们的肠道健康,促进有益菌生长,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在农业领域,它化身为植物免疫诱抗剂,增强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助力农民收获更高产量与更好品质的农作物;在饲料领域,作为动物免疫增强剂,能提高畜禽抗病能力,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将甲壳素转化为壳寡糖这一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化学转化,更是对海洋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走进生产车间,自动化、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生产线实现全自动投料,模块化微电脑一键启动超纳滤过程,最为关键的是塔高25米超高压力喷雾干燥技术,解决了传统离心喷雾干燥工艺的缺陷,实现了微颗粒干燥快、充分且流动性好、不易吸潮。
“我们的生产线采用国内最先进的DCS自动化远程操作系统,数据可视化,可全过程监控设备各项参数、远程启停生产设备、实时采集设备参数,支持数据储存、历史曲线查询等功能,能够减少人为接触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最大程度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王一川告诉记者。
壳寡糖虽小,却牵动着庞大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山东众生通过与当地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海洋废弃物回收网络;在中游,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数字化控制;在下游,壳寡糖被制成多种形态的产品,如食品益生元、植物免疫诱抗剂、饲料添加剂等,服务对象覆盖北京同仁堂医药、汤臣倍健、史丹利、海大集团等国内龙头企业,这种“原料—技术—市场”的闭环,让企业牢牢抓住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在壳寡糖生产中,山东众生通过智能化酶解控制系统,使反应时间缩短44%,并利用纳米级分子筛分离技术,使目标组分纯度达98%,实现精准制造;开发医用级、靶向递送等高附加值产品矩阵,附加值最高达20倍;同时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博士占比35%,形成从海洋废弃物到生物医药的绿色智造新范式。
正是这种创新实力,让企业逐步成长为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引擎与标准制定者。“我们通过智能化转化海洋废弃物为高值医用材料,既驱动了日照‘蓝色药库’的产业链升级,又构建起连接胶东经济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枢纽,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王一川表示。
从不起眼的虾蟹壳到价值倍增的壳寡糖,山东众生在海洋生物产业的链条上不断深耕细作,用技术创新激活海洋资源的无限潜能。未来,随着产业链的持续完善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山东众生必将在产业蓝图上留下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