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杭州爸爸一掀被窝:气懵!一家3口都进了医院

تبصرے · 4 مناظر

最近好多家庭都在忙同一件事“盯着”孩子补暑假作业。有的妈妈请了年假有的爸爸被气得“胸闷”每年的暑假感觉都是一场“亲子关系大考”半夜,杭州12岁的男孩小七蜷缩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游戏音

    最近好多家庭都在忙同一件事

    “盯着”孩子补暑假作业!

    有的妈妈请了年假

    有的爸爸被气得“胸闷”

    每年的暑假

    感觉都是一场“亲子关系大考”

    半夜,杭州12岁的男孩小七(化名)蜷缩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游戏音效调到最低。

    突然,爸爸推门进来看到小七还在玩手机,一把掀开被子:“说了多少遍不准熬夜玩!你是不是要上天?”

    手机被愤怒的爸爸抢过去摔在地上,屏幕裂成蛛网。小七猛地坐起来,通红的眼睛瞪着爸爸:“你凭什么摔我手机!”

  

    “我还不是为你好?”爸爸的声音拔高,“小升初衔接多重要,你整天抱着手机,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最后

    父子俩大吵一架

    小七从第二天开始绝食

  

    爸妈没有办法

    就把小七“骗”到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卫生科门诊

    当“管”变成了“对着干”的开关

    绝食这道坎

    其实早有苗头

    刚结束小升初考试的小七,和爸妈做过一个约定:7月先“放飞”,自己安排学习和休息,8月开始上衔接班。

     这是小七第一次争取到自主安排权,心里早有了计划:每天上午写2小时数学预习册,下午去小区篮球场打球,晚上和小学同学约着打两把游戏——那是他们小学毕业后唯一的联系。

    尽管爸妈答应了

    小七的7月“放飞”计划

    但他们始终还是不“放心”

    矛盾从第一个周末就开始了

     妈妈轮休在家,中午推开小七房间门,看见他正对着手机笑。“又在玩?”妈妈的语气瞬间沉下来,“我早上让你背的英语单词,背了吗?”

  

    “今天已经写了作业......”小七刚想解释,妈妈一把夺过手机,“整天就知道玩!”

     委屈像夏天的藤蔓一样疯长。爸妈每天回家第一句话几乎都是“今天玩手机了吗”,很少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作业有没有需要指导的”。

    既然不信任

    那就不守约

    小七干脆连原本计划的作业都不写了

    还学会了“伪装”:

    听到爸妈开门的声音

    就把手机藏进课本里

    假装在做题

    晚上也经常偷偷藏被窝里玩手机

    直到爸爸砸了手机

    所有积压的情绪彻底爆发

    “鸡同鸭讲”

    为什么越沟通越上火?

     “父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而孩子心智不成熟,也无力和父母反抗争辩,加之现在很多家长视电子产品为毒蛇猛兽,过分夸大了电子产品的影响,过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导致双方矛盾。”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表示。

    “你应该”“你必须”“我都是为你好”

    这些话像给孩子套上了紧身衣

    可孩子需要的不是“指令”

    而是“对话”

    错位沟通就像两个人在打网球,你发过去的是“关心”,孩子接收到的却是“指责”,最后球掉在地上,双方还都觉得是对方的错。

     青春期前后的孩子,大脑里负责“情绪冲动”的杏仁核发育比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快,当他们感到被否定、被压制时,身体会自动启动“反抗模式”——你越不让我做,我偏要做,产生逆反心理。

  

    胡少华教授建议他们一家3口共同接受家庭治疗。

    开一扇透气的窗:从对抗到对话

    小七和父母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胡婵婵心理治疗师处接受家庭治疗,他们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沟通药方”:

    01

    民主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灌输个人的思想和建议。

     孩子可能会倾向于描述事情,可能逻辑性不强,也可能会有成年人不能理解的想法和观念,这时父母不要急于打断孩子、加入自己的观点、做出评论或表态,可以鼓励孩子把话说完,尤其要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后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

    02

    定期开家庭吐槽大会

    每周日晚8点,是小七一家的“家庭会议时间”。

     桌上摆着零食,每个人都可以说这周让自己不舒服的事,保证家庭有冷静的沟通机会。这种“有规则的吐槽”,让矛盾有了出口。就像给高压锅装了安全阀,不会等到爆炸才发现问题。

     后来,小七一家慢慢坐下来好好说话,才理解原来彼此都藏着好多没说出口的在意。家庭对话就像阳光慢慢照进房间,那些紧绷的小情绪,也就悄悄松快下来。

  

    毕竟,最好的沟通

    从来不是“你听我的”

    而是“我们愿意懂彼此”

    转自:浙大一院

  来源:杭州交通918

تبصر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