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08 如何从“监工”到“盟友”,让孩子愿意聊学习

মন্তব্য · 23 ভিউ

孩子对“学习话题”如此抗拒,源于他们心里藏着一个隐性逻辑:“以前每次聊学习,不是被批评‘不够努力’,就是被催‘快点进步’。”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非批判性对话”,拆掉孩子这层“防御壳”

作者 韩明丽

  孩子刚显露厌学情绪时,家长的烦恼往往不止“他不肯学”,更有“他不肯说”。不少面临孩子厌学问题的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问作业,孩子低头沉默;提考试,孩子转身关门;即便只是一句“今天上课怎么样”,换来的也可能是“别烦我”。

  其实,孩子对“学习话题”如此抗拒,源于他们心里藏着一个隐性逻辑:“以前每次聊学习,不是被批评‘不够努力’,就是被催‘快点进步’。”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非批判性对话”,拆掉孩子这层“防御壳”——让他们相信,和爸妈聊学习,不会被评价、不会被比较,只会被看见、被接纳。

  分享5个沟通技巧,帮我们在和孩子聊天时,让对话成为“桥梁”而非“战场”。

  一、用“描述事实”代替“定性评价

  孩子作业写得潦草,别急着说“你怎么这么敷衍?根本没用心”,试试换种说法:“我看到你这页练习册里,有5个单词写错了,笔画也有点乱。”

  评价容易让孩子立刻进入“辩解模式”,比如他可能会说“我就是累了”;而事实描述能让他聚焦具体问题,比如他或许会说“可能是刚才有点走神”。

  就像医生不会先说“你真不爱惜身体”,而是先讲“你的血压有点高”——不带评判的观察,才更能让人愿意听下去。

  二、把“为什么”换成“怎么了”

  想了解孩子厌学的隐情,别问“你为什么就是不想学?”因为这会让孩子捕捉到提问背后的潜台词——“你有问题”。可以换成:“最近提到上学你就没精神,是遇到什么难事儿了吗?”

  “为什么”自带追责感,孩子会觉得“你在逼我认错”;“怎么了”则带着关心,传递出“我想知道你经历了什么”。

  举个例子感受下:当孩子说“数学老师讲课太无聊了”,别追问“为什么别人都听得很好,就你觉得无聊?”,而是接一句“听起来你上数学课的时候,可能很难集中注意力,是这样吗?”

  三、用“有限选择”给孩子主动权

  聊学习计划时,不说“今晚必须把这张试卷做完”,可以说“你想先做数学基础题,还是先背20分钟英语单词?”

  厌学的孩子常常因为“被安排”而产生抵触,有限选择能让他感受到“我有主动权”,从而减少对抗。

  需要注意的是,提供的选择范围要尽量具体。比如别问“你想怎么学”,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我根本不想学”;可以试试:“这章知识点,你想让我陪你过一遍课本,还是自己先看看例题?”

  四、先“认同情绪”,再“解决问题”

  当孩子做作业时把笔一摔,带着情绪说“这些破题太难了,我永远也学不会”,这时候别急着讲道理:“碰到点事就畏难,你看你这点出息。” 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不如先给情绪“降降噪”——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可以说:“对着一道题卡了半小时,换作是我,肯定也会觉得挫败又着急。”

  情绪被接住了,孩子才会愿意听你说办法。接着可以说:“我们可以先在草稿纸上画个图试试,或者先跳过这道,做完其他的再回头看——你想选哪种?”

  如果家长能具体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委屈”“你有点害怕”,孩子才会觉得“你真的懂我”。

  五、用“自我暴露”拉平距离

  偶尔说句“妈妈刚才看你这道物理题,居然想不起来受力分析的步骤了,看来我当年学的都忘得差不多了”,比说“你要好好学,不然以后啥也不会”更有效。

  家长主动“示弱”,能打破“你必须比我强”的压迫感,让孩子觉得“学习有困难很正常,爸妈也会这样”。

  当孩子分享小进步时,如果回应“你今天自己想出了这道题的两种解法,比我当年厉害多了”,会让他知道,你欣赏的是“他的努力”,而非“完美的结果”。

  非批判性对话的核心,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怎么想”:放下“我要纠正你”的执念,先做到“我要看见你”。当孩子发现,即便自己说“我不想学了”,得到的也不是指责,而是“你一定很难受吧”,那扇紧闭的门,自然会为你打开。

  因为所有敞开心扉的前提,都是“我敢在你面前,做不够好的自己”。(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