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司法温情织就未成年人保护网

Komentari · 14 Pogledi

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宋词□宋词愿每一次法槌落下,都不再只是权责的宣判,而是对弱者的呵护,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在家庭的温暖中,自由健康地成长。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对未成年兄妹

  本文转自:人民法院报

  宋词

□ 宋词  愿每一次法槌落下,都不再只是权责的宣判,而是对弱者的呵护,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在家庭的温暖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对未成年兄妹在父母解除同居关系后随母亲张某生活,因父亲田某长期拖欠抚养费,并常借教育之名殴打子女,张某遂以这对未成年兄妹的法定代理人身份将田某起诉至法院。面对拒不到庭、拒接电话的田某,当地法院并未简单缺席判决,而是主动向社区、学校调查取证,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并联合当地公安、教育、妇联等多部门,在田某租住地的派出所对田某进行了多方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

    在法院的组织下,学校负责人向田某告知孩子的学习状态,分析了家庭冲突对孩子心理状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分析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从教育场景出发,剖析孩子真实成长需求与家庭环境之间的矛盾。同时,家庭教育中心的老师引导田某理解亲职责任的真正内涵,使田某意识到爱孩子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惦念或粗暴的管教,更应表现为尊重、理解与陪伴。经过一场法院主导、教育协同、家庭自省的指导修复,田某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他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方式,主动与孩子进行深入且平等的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此案中,司法与教育的深度协同,不仅为受伤害的孩子撑起了法律保护伞,也彰显了司法机关守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坚定决心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

    家庭教育的重建,不是一场靠道德呼吁就能完成的单边行动,而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社会工程。从法院的法律引导,到学校的教育协同,再到专业机构的情感修复,法院作为联动平台、价值指引的作用愈发凸显。

    愿每一次法槌落下,都不再只是权责的宣判,而是对弱者的呵护,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在家庭的温暖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法学院)

Komen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