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8小时消费”到“长久印象” 兰州借“演唱会经济”打造文商旅融合新业态

评论 · 15 浏览

演唱会开场前的奥体中心人潮涌动 黄河之滨,汪苏泷演唱会的余温尚未散去,奥体中心周边编发摊位前已排起新队伍。30元编发、98元应援妆,年轻女孩们边排队边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暑期

  

  演唱会开场前的奥体中心人潮涌动

  黄河之滨,汪苏泷演唱会的余温尚未散去,奥体中心周边编发摊位前已排起新队伍。30元编发、98元应援妆,年轻女孩们边排队边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暑期的第二场演唱会,前不久汪苏泷的演唱会我也来看了,张韶涵的歌我是从小听到大的,当然不能错过啦”,在奥体中心门口排队候场的陈同学告诉记者,“自从奥体中心建好之后,兰州这几年演唱会越来越多,作为本地人,机会难得,肯定要来支持一下”。

  一场明星演唱会,带来的远不止场馆内的数小时狂欢。在兰州,它正催生出一条紧密衔接的消费链条,打开文化传播的新窗口,并深刻推动着文商旅业态的加速融合,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演唱会催生48小时消费链:

  从头到尾的衍生经济

  当聚光灯照亮奥体中心的舞台,场馆外的经济引擎也随之轰鸣。一场演唱会,为兰州编织出一条清晰的“48小时消费链”,延伸至应援妆造、特色餐饮和住宿保障等多元场景。

  演唱会开演前数小时,在奥体中心的周边,临时搭建的妆造摊位成为演唱会开始前的第一站。摊主们手中的发梳翻飞,各色彩妆琳琅满目。以“明星应援妆”为关键词的妆造服务,形成清晰价格体系:简单编发30元起,精致应援妆面98元,包含发型设计的“全包套餐”则定价108元。年轻的歌迷们排队等候,通过亮片、彩绘和精心编织的发型,将观演仪式感拉满,也直接拉动了“颜值消费”。与此同时,售卖应援棒、手幅、明星周边的摊位同样生意火爆,单价不高却胜在走量,成为演唱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氛围组”。

  演唱会散场后,汹涌的人潮并未立即散去,而是涌向附近的美食据点寻求能量补充。这种因大型演出带来的庞大客流量,为本地餐饮商户带来了远超平日的可观增量。

  当深夜的喧嚣落幕,如何过夜就成了外地粉丝的头等大事。据记者了解,奥体中心附近的酒店、民宿等均在演出日前早早宣告满房。“提前三天所有房型就全部订光了,咨询电话还是响个不停,”某连锁酒店前台人员直言一房难求。这股住宿需求甚至外溢至更远区域,追星之旅实实在在转化成了过夜经济。

  演唱会激活多业态:

  文商旅融合引燃“消费圈”活力

  一场顶流演唱会带来的巨大流量,正在以奥体中心为圆心,向兰州的文旅、商业空间深度渗透。博物馆文创店、甜品茶歇店等看似独立的业态,在演唱会经济链中意外串联,形成流量共享、价值共生的融合新图景。

  演唱会带来的汹涌客流量,意外地为兰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打开了全新的展示与传播窗口,文创产品成为连接游客与城市文化记忆的纽带。在汪苏泷、张韶涵等歌手的演唱会期间,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意外迎来演唱会客流高峰。店内数据显示,具有甘肃地域文化特色的明星产品——憨态可掬的“绿马”玩偶和精美的绒化博物馆系列挂件,成为外地歌迷们争相购买的爆款。这些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成为游客情感认同的纽带——粉丝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留存城市记忆,实现从追逐明星到记住甘肃的奇妙转化。不难看出,粉丝经济有效反哺着城市文旅,演唱会带来的瞬时流量,正通过文创产品沉淀为对甘肃文化的长效认知。

  在演唱会期间,活动承接机构率先受益,以兰州奥体中心为核心,一个辐射万达茂商业综合体、兰州老街文旅街区乃至省博物馆文化地标的演唱会经济圈已然成型。各节点相互引流、彼此赋能,客流与消费力在区域内高效流转,最大化释放了大型活动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生动演绎了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兰州样本。

  演唱会经济的关键命题:

  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价值

  近年来,演唱会经济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引擎,以2024年为例,七里河区依托兰州奥体中心等场馆成功举办“2024张杰巡回演唱会——兰州站”等6场大型演出,累计吸引观众超28万人次,间接带动花费约为3.39亿元。然而,在短期消费激增的背后,如何实现演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核心命题。

  七里河区的实践显示,单场演唱会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破亿,但产业链短板也随之浮现,“本地缺乏专业舞台搭建、灯光舞美等配套企业,导致大部分收益外流,加之政策支持不足,难以吸引头部经纪公司长期布局,制约了产业生态的培育。”七里河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为破解一次性消费困局,七里河区创新推出“票根联盟”,将演唱会门票与文旅消费绑定,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例如,汪苏泷演唱会观众凭票可享兰州老街、黄河楼等景点优惠,甚至获赠《舞马丹霞》演出票。同时,该区尝试将演艺流量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文化IP与城市品牌共生。兰州老街通过《河西走廊·金城古道》沉浸式演出,融合丝路文化与现代科技,年吸引客流超800万人次;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突破5000人次,并在抖音、美团等平台形成现象级传播,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爆发式增长。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商务传媒学院副院长黄建军表示:未来城市需从政策引导与生态构建入手,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强化演艺+文旅+科技跨界融合,如黄河楼借助全息投影打造《大有兰州》实景演出,并在演唱会中融入全息投影技术,复现兰州历史名人(如霍去病、李息)形象,增强文化厚重感。

  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袁淑芸建议:应建立准入—评—退出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引导演唱会经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实习生 令诗卉 魏 芊 文/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