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适带队深入大凉山,彝族火把节唱出新歌,你猜有多燃?

Bình luận · 20 Lượt xem

四川大凉山,火把节前夕,热闹的市集上,瓜果蔬菜摆满摊位,彝族银饰闪闪发光,空气里飘着独有的乐声。于适和莫西子诗,带着一帮音乐人,组成了“寻乐团”,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

  四川大凉山,火把节前夕,热闹的市集上,瓜果蔬菜摆满摊位,彝族银饰闪闪发光,空气里飘着独有的乐声。于适和莫西子诗,带着一帮音乐人,组成了“寻乐团”,走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要用音乐,把大凉山的风土人情唱出来。

  

  市集里,老艺人弹着口弦,手指轻轻拨动,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清脆。旁边还有“毕摩”,敲着鼓,嘴里念着古老的咒语,像在守护这片文化的根。于适看得入迷,感叹这地方的音乐就像活的水,流进每个人的心里。他和莫西子诗干脆在河边坐下,拿起吉他,边看边唱,小溪、玩耍的孩子,全都变成了歌词。

  这档节目叫《听,谁在唱歌》,跟别的音乐综艺不一样。它不搞花哨的舞台,也不用比赛谁唱得好。节目组带着于适、胡海泉、莫西子诗,还有韩庚、戴佩妮、马頔这些音乐人,跑到中国各地,深入最地道的文化里找灵感。他们要用“即兴创作”,把当地的故事和声音,变成一首首新歌。

  在大凉山的第一站,寻乐团就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彝族的高腔唱法,传承了两千多年,声音粗犷又有力,像山间的风。莫西子诗介绍,这种唱法不只是唱歌,更是彝族人表达生活、情感的方式。于适他们听完,立马来了灵感,现场就搞起了创作,歌词里全是集市的热闹和小溪的流淌。

  节目组选在火把节前夕来大凉山,真是挑对了时候。火把节是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市集上人来人往,笑声不断。于适说,站在人群中,感觉自己就像融进了这片土地。寻乐团不仅看,还跟当地人聊,年轻人说起自己的生活,老艺人讲起传统乐器的故事,每句话都像一颗种子,种在了音乐人心里。

  

  创作的过程特别接地气。于适和莫西子诗坐在河边,灵感来了就直接唱。韩庚、戴佩妮他们加入后,车上、路上,随时随地都能来一段即兴创作。比如有一次,大家在车里聊着聊着,就以“听,谁在唱歌”为题,唱出了“是山在唱歌,是河在低吟”。这种随性的氛围,让每首歌都带着大凉山的温度。

  彝族的年轻一代也给寻乐团带来了惊喜。节目里,他们遇到了一群彝族姑娘,性格坚韧,笑容像花儿一样。于适想起了朴树的《那些花儿》,灵机一动,寻乐团改编了这首歌,还加入了彝族语言的《不要怕》。莫西子诗说,这首歌唱出了彝族姑娘的坚强,像是对她们生活的致敬。

  到了晚上,篝火点起来,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于适看着这场景,唱起了自己写的《何时再相逢》。歌词里唱道:“朋友干杯,篝火闪烁是否照亮你我的脸。”他说,这首歌就是此刻的写照,唱出了大家聚在一起的温暖。寻乐团的成员们也加入进来,合唱版在火把节的现场演出,成了整期节目最动人的高潮。

  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唱歌。寻乐团每到一地,都跟当地人学、聊、唱。他们不光是音乐人,更是文化的传递者。比如在市集里,他们跟老艺人学口弦,跟年轻人聊梦想,这些交流都变成了创作的养分。节目组说,他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各地文化的美。

  

  数据也能说明这节目的吸引力。据东方卫视统计,第一期节目播出当晚,收视率在同时间段排名前三,网络讨论量超过50万条。网友们说,这种深入文化的音乐节目,既有意思又涨知识。很多人留言,想跟着寻乐团的脚步,去看看大凉山的火把节。

  节目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大凉山的彝族文化,只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缩影。寻乐团用音乐把这些文化串起来,让更多人听到、看到、感受到。就像莫西子诗说的,音乐不只是旋律,它还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趟旅程,也让寻乐团的音乐人自己有了新收获。戴佩妮说,她以前没怎么接触过彝族文化,这次来大凉山,感觉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韩庚也感慨,创作不一定非要在录音棚,街头巷尾的灵感,才是最鲜活的。

  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被这种“接地气”的音乐打动。有人说,看完节目,想去学一学彝族的口弦;还有人说,寻乐团的歌,让他们想起了小时候村里的热闹场景。这种共鸣,就是节目想传递的力量。

  

  大凉山的这一站,只是寻乐团旅程的开始。他们还会去更多地方,挖掘更多故事,创作更多歌曲。每首歌,都是一个地方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块拼图。你觉得,音乐能把人和文化连得有多紧?寻乐团的下一站,又会带来什么惊喜?

Bình luậ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