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文明创建“后来居上”:以创城为笔在城市肌理中书写民生温度

Commenti · 26 Visualizzazioni

菏泽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宜居城市入画来。走在街头,手机轻点“菏泽智泊”,空余车位一键导航可达;转角遇见“牡丹书房”,可免费阅读休憩……这里是菏泽。

  

  菏泽城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水在城中,城在林中,宜居城市入画来。

  走在街头,手机轻点“菏泽智泊”,空余车位一键导航可达;转角遇见“牡丹书房”,可免费阅读休憩……这里是菏泽。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是衡量发展高度与民生温度的标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从来不是为了一块“金字招牌”,而是以文明创建为笔,在城市肌理中书写民生福祉。菏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明创建作为城市提能、治理增效、民生添暖的总抓手,以“绣花功夫”破解治理难题,用创新实践凝聚全民力量,实现城市面貌与精神气质的双重跃升,并于2025年5月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座城市的“后来居上”之路,为同类城市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文明水平提供了生动范本与深刻启示。

  以打铁的劲儿,下绣花的功夫

  面对财政不宽裕的现实,菏泽千方百计破题,解民生痛点,让居民在家门口触摸最真切的文明温度

  菏泽长江路的华平小区路面整洁,车辆停放有序。该小区建于1998年,由26栋多层楼宇组成,常住人口4000人左右,是菏泽最早的商品住宅小区。

  “以前我们小区可真是‘脏乱差’。”在这住了20多年的居民张杰文,回忆起曾经的乱象不住地摇头,“小区绿化被人为破坏、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房屋外墙涂料脱落,道路坑坑洼洼,车辆乱停乱放。”

  过去,菏泽许多老旧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卫生差、管理乱等问题。“我们摸排了主城区700多个小区,其中有300多个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处于失管状态。”菏泽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车翠英介绍。

  老旧小区改造,资金短缺是最大“拦路虎”。财政并不宽裕的菏泽,如何撬动这沉重的改造?

  菏泽的解法令人耳目一新:

  ——“开源”有方:除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奖补引导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专项债券外,鼓励引导各专营单位和居民出资,对老旧小区开展集中整治。创新推出“部门绑定”模式——161个老旧小区与市直部门“结亲”,部门“过紧日子”省钱改造“穷亲戚”。

  ——“强筋”有效:推动国企领办的“红色物业”进驻,实现老旧小区由“脱管”变“物管”。

  华平小区的蝶变是缩影。佳如物业进驻后,与华平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密切配合,通燃气、装监控、修道路、恢复绿化、做外墙保温……

  “现在下水道通了,乱搭乱建没了,邻里也和气了。”张杰文感慨。

  停车难,曾是菏泽城区另一大“堵点”。“以前开车出门,兜兜转转十几分钟找不到车位是常事。”市民王女士说。

  如何破局?财政投入有限,新建大量停车场不现实。

  菏泽的“全市一个停车场”创新打法充满“智慧”。打开“菏泽智泊”小程序,它就像一名停车向导,不仅能帮助车主轻松找到目的地附近的空车位,还能一键精准导航到停车场的具体区域。

  “出门前查空位,一键导航直达。”菏泽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园林大队大队长杜贵君介绍,目前,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已接入商超、宾馆等社会停车场236个,机关事业单位20余家,实现3万余个停车泊位共享。下一步,小区停车场也将接入平台,实现车位“错时共享”。

  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停车有序,从修补坑洼路面到整治背街小巷,菏泽用“打铁的劲儿”啃下硬骨头,让一个个民生痛点变成幸福亮点。

  没有旁观者,都是主力军

  文明创建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菏泽以机制创新畅通参与渠道,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以前遛弯儿,远的懒得跑,近的没地儿。”赵心科老人曾经的烦恼,道出了众多菏泽人的心声。如今,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成了老人爱去的地方。这些由杂乱空地等改造的小公园,被打造成一个个主题公园。

  如何精准感知群众需求,捕捉治理盲点?

  菏泽打开大门,畅通渠道,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的“眼睛”和“智囊”。

  线下,招募的300名“文明观察员”走街串巷,专给城市“找茬挑刺”;

  线上,“绣菏放大镜”小程序让每位市民都能“随手拍”不文明。

  海量民声汇入“问题池”,催生出硬核“147”问题处置机制——1天受理、4天办结、7天回访。

  “核心是让老百姓看到实效。问题真能解决,反馈真有回音,大家才愿意说、乐意管。”菏泽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东燕说。

  这边,市民不间断发现问题;

  那边,各部门将日常巡查、市政热线、城市“文明观察员”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全部纳入问题库进行交办和整改。

  高效的响应和实在的成效,激发了市民的参与热情。

  “牛皮癣”没了,坑洼路面平了,占道经营清了,老旧公厕换了新颜……通过“绣菏放大镜”小程序、热线电话等渠道受理的问题,整改率达99.8%,群众回访满意率达100%。

  市民参与的同时,自身文明素养也在悄然提升。

  菏泽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刘红在“步行丈量文明”巡查中,曾为路口的一幕揪心:“绿灯一亮,人群散去,地上却‘长’出一片烟头,刺眼得很。”

  如何拔除这根影响文明的“小刺”?除了加强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加大垃圾桶设置密度外,菏泽发起“烟头不落地 菏泽更美丽”活动,弯腰捡起烟头,就能兑换生活小用品。

  效果立竿见影。市民徐先生笑道:“刚开始时,揣个袋子出门,溜达一圈就能‘满载而归’,现在转悠半天也难开张啦。”

  类似活动,还有定陶区“百日无违章 文明定陶人”挑战大赛等,用正向激励把文明意识内化为市民行动自觉,让市民从文明创建“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全民参与的力量,让城市细节愈发精致:鲁西新区打通10条“断头路”,牡丹区拆除1450根废旧线杆、捆扎200万米线缆,东方红大街近40年的“空中蜘蛛网”成历史。

  风尚涵养,也需机制创新

  文明的高度,最终在于人心的向善与精神的丰盈。美德不会凭空而生,风尚需要涵养培育。菏泽创新机制培塑凡人善举,让崇德向善融入城市血脉,铸就温暖厚重的文明之魂

  文明的高度,不仅在于环境之美,更在于精神之丰、人心之善。

  在菏泽,凡人善举层出不穷。仅在今年,就有驾驶收割机冲进火海保麦田的孙志东,跳入冰河勇救落水五口的张国涛,掘土灭火的外卖骑手于龙,火场逆行的公交司机刘会标、朱国栋……

  “英雄”频出,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高效运转的“菏泽方案”——菏泽创新表彰机制,构建“发生即发现、发现即确认、确认即表彰、表彰即宣传”的完善工作体系。

  其中,“五位一体”信息收集网让1万名网格员、3万名保安员成为信息员,确保“发生即发现”;

  《菏泽市见义勇为即时表彰确认流程》优化确认程序,高效准确快速确认见义勇为行为,实现“发现即确认”;

  坚持即时表彰和集中表彰相结合,在对重大典型进行即时上门表彰的同时,定期举办集中表彰大会,做到“确认即表彰、表彰即宣传”。

  对达不到模范条件、影响较小的见义勇为行为,或在见义勇为中起辅助作用的人员,分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积极分子”称号,激发群众见义勇为热情。

  6月1日,孙志东驾驶收割机冲进火海保麦田。48小时内,正在田间收麦的孙志东便收到了“菏泽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证书和5000元奖金。

  “我们把表彰仪式放在见义勇为人员单位、社区、家门口,让表彰奖励与宣传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菏泽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陈衍山介绍,2021年以来,菏泽共表彰见义勇为人员700余人次,发放奖金300余万元、慰问金70余万元。

  菏泽还将每年6月18日定为菏泽市见义勇为宣传日,在全国率先开展《见义勇为志》编纂工作,建设山东省首个永久性见义勇为主题展馆,打造了9000平方米的见义勇为主题公园,开展见义勇为“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逐渐形成人人崇尚、支持、关注、敢于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近年来,菏泽近500人入选“中国好人”“山东好人”。

  文明风尚的培育,更需文化沃土的涵养。菏泽打造“牡丹文化会客厅”,深化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让文明新风生长于邻里对话间。

  单县孙溜社区打造的特色“文化书院”,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分别开设“桃李·青枝学堂”“桃李·灼华工坊”“桃李·嘉实雅集”等特色项目。“每个人都能在社区享受到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单县东城街道孙溜社区党委书记苏克银说。

  “文明”一词仿佛是一块磁石,吸引每个人崇德向善。退休交警郭良营拉起一支400多人的志愿队,深入校园、企业、村庄一线,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文明交通宣传。每年牡丹节会期间,菏泽市民自发到车站、机场迎宾赠花,当起牡丹推介官……

  “我们将不断拓展文明深度,奋力推动‘文明之城’向‘城市文明’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更多菏泽力量。”菏泽市委书记张伦的话,道出了这座城市对文明的不懈追求。

  从薄弱处起步,向深处扎根,菏泽的文明答卷,写满了民生温度,更充满了向上力量。(赵丰 刘笑笑 王兆锋 蒋鑫)

(责编:公雪、邢曼华)

  【来源:大众日报 01版】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