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生涯:起点决定终点,阶层固化现象显著

Comentários · 25 Visualizações

在学术界,关于科研生涯能否实现大器晚成的讨论由来已久。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即使起点不高,通过不懈努力,学者仍有望在科研道路上实现突破。然而,一项跨越38个国家、追踪长达半个世纪、涉及近32万名科学家

  在学术界,关于科研生涯能否实现大器晚成的讨论由来已久。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即使起点不高,通过不懈努力,学者仍有望在科研道路上实现突破。然而,一项跨越38个国家、追踪长达半个世纪、涉及近32万名科学家的研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项研究由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的Marek Kwiek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Lukasz Szymula联合完成。他们旨在探究学者职业生涯初期的表现如何影响其未来的学术发展。为此,研究团队从Scopus数据库中精心筛选出了320,564名仍在科研一线活跃的资深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不仅在学术领域持续发表了至少25年的论文,而且在近期仍有发表,职业生涯总产出不少于10篇论文。

  这些科学家涵盖了医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硬科学,以及经济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共16个主要学科,地域上则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38个OECD国家,代表了全球八成左右的符合条件的科学家。

  研究的核心发现令人震惊:全球科学体系在生产力等级上的流动性极低,学者们的职业生涯轨迹似乎在早期就已经被锁定。具体而言,科研生产力的高低在早期就大致确定,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保持稳定。

  研究者将科学家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第5年至第14年)、中期(第15年至第24年)和晚期(第25年及以后)。同时,根据期刊声望加权的论文产出,将科学家分为10个等级。结果显示,那些在中期成为顶尖10%的科学家中,超过80%在早期就已经处于生产力最高的前三个等级。具体来看,52.39%的科学家生涯初期即位列最高的第10级,另有20.94%和10.33%分别来自第9级和第8级。

  相反,如果一名科学家在早期处于生产力最低的行列,想在中期实现逆袭,成为顶尖科研人才,这种概率极低,不足1%。数据显示,仅有0.51%的生产力最低的第1级科学家能在中期跻身顶尖10%。

  这一发现揭示了学术界的阶层固化现象。高生产力科学家和低生产力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在早期就已经形成,并且难以打破。研究者用信誉循环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学者通过发表高质量论文获得同行认可,进而获得研究经费,这些经费转化为更好的实验设备、团队成员和研究时间,最终催生出更多高质量论文,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一旦这个循环未能启动,学者就可能因为缺少高质量成果而难以获得资助,陷入资源匮乏的困境。这种差距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拉开的。学术生涯中的资助、发表、声誉等环节,都在不停地互相投资和转换,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闭环。

  研究还发现,早期成功对于此后成就的决定性作用,在不同学科间存在差异。在社会科学领域,尽管跃升的概率同样微弱,但相较于理工医等STEMM学科,社会科学的流动性似乎稍强。而在数学和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中,顶尖学者的地位最为稳固,一旦确立就很难被撼动。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学术界的阶层固化现象,也为我们理解学者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它提醒我们,尽管努力对于学术成功至关重要,但早期的表现和机遇同样不可忽视。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