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发布开学季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提示

মন্তব্য · 19 ভিউ

长假后,孩子身体处于调整期,抵抗力下降,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改变,学校人员密集,交叉感染机会增加,极易发生传染病疫情。开学季有哪些易高发的传染病?如何预防?这份传染病防控指南请查收。新学期可能出

  长假后,孩子身体处于调整期,抵抗力下降,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改变,学校人员密集,交叉感染机会增加,极易发生传染病疫情。开学季有哪些易高发的传染病?如何预防?这份传染病防控指南请查收。

  新学期可能出现哪些常见传染病?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可分为3大类:

  1.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消化道传染病,比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3.出疹性传染病,比如手足口病和水痘等。

  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正处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容易发生季节性流感、新冠、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出现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传播。

  流感仍是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多由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可达39~40℃),可伴畏寒、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流感主要经空气、飞沫进行传播,传染性很强。

  开学后,学生聚集性活动增多,应做好重点预防。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流动水洗手。定期开窗通风,做好通风与环境消毒等工作。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在环境密闭、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正确佩戴口罩。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应每日开展晨检,自觉监测自身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

  消化道传染病

  引起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其染病途径大致相同,主要“病从口入”即粪-口传播,少数由个体接触传播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诺如病毒等)。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全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多样,食用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接触感染病例或被其污染的环境都可能中招,吸入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发病以轻症为主,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轮状病毒感染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常为先吐后泻,腹泻每日可多达十余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要做好饭前便后洗手;食物要彻底洗干净,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喝生水;远离呕吐物。定期开窗通风,做好通风与环境消毒等工作。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出疹性传染病

  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有水痘、手足口病等。这些疾病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多样,但病程中都会出现皮肤皮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学龄前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带状疱疹多见于成人,症状为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感染后需隔离与治疗,隔离至全身皮疹结痂为止,时间一般不少于发病后两周;患儿居家休息,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治疗以对症为主,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如果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头痛烦躁,甚至出现惊厥,应及时送医治疗。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共同进食,接触患者水杯、玩具和毛巾等物品进行传播。症状为发热(38℃左右),手、足、臀出现疱疹,口腔出现溃疡。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患儿感染后应居家隔离,隔离至全部症状消失后7日,期间注意休息;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清洁;家长应关注孩子病情进展,必要时及时就医。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的措施;接种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有利于预防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水痘疫苗也是预防水痘的有效办法。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黑龙江省被划分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Ⅳ类地区。登革热、基孔肯亚热高发区返回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秋季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同学们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责编:王思迪、于洋)

  【来源: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