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办公日益普及的今天,企业微信(企微)作为一款重要的办公工具,不断推出新功能以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作者通过实际试用和分析,探讨了这些功能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腾讯在AI应用领域的独特优势。
这周线上参加了下企微的25年新品发布会,其实更直接点,就是企微推出的2B企业办公AI功能。
我们不重复腾讯产品经理发布会上说的话,豆芽君主要从自己对企业用户的需求和试用视角说说这些功能怎么样?为什么腾讯更有可能做出好用的AI应用。
腾讯AI更好用的主因是:有数据
腾讯产品经理会上主要分享了他们的4个AI功能:智能搜索、智能总结、智能机器人(知识问答)、智能表格。除了最后的智能表格外,前面3个功能都得益于腾讯通过企微积累了丰富的2B即时通讯数据。
先从一个具体场景说起:老王是公司的IT,和每个部门的人,不同层级的人都需要沟通。有一天老王的领导问说,3个月前我记得XXX好像说过一个YYYY需求,你帮我看下当时不同部门的负责人的意见是啥?
这在以前,真得要了老王的半条老命。得先头脑倒回去想或者翻笔记本去找到3个月前的沟通记录。找到后,还得到处找不同部门给出的意见。这不得花1-2小时?
【智能搜索】的解决办法是:你可以不用记得当初沟通这件事的关键字,可以描述下大致的情况,腾讯的AI应用就可以推测出你在讲的问题,并且把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沟通记录都罗列出来。
老王就是老王,在“偷懒”这件事上,从不含糊。他想到,信息是找到了,我还得复制粘贴,自己理解一遍(不能只是复读机啊),这多费事啊!
于是老王又打开了【智能总结】,继续向AI提问说,请你帮忙把我复制给你的这些搜索信息,按部门来汇总意见。于是AI有哐哐哐开始干活了。老王看了看AI给出的回答,结构清晰,最后不忘把其中部分过于书面化的用词,调整成自己习惯的用词。于是用了20分钟不到,就搞定了这件事。
看到这,我们基本上说清楚了腾讯的【智能搜索】和【智能总结】有啥用?至于背后更深层次的实现原理,我们先不说,这篇主要作为面向大众的AI应用科普。
我们从一个计算机科班生的逻辑视角来进一步说说腾讯做AI应用的独特优势:有数据。
目前所有的计算机的P软件的运行方式,总结起来都是:输入——运算——输出。目前大火的AI也一样。
AI先通过输入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输入),才可能在用户提问时(运算),能答到点上(输出)。
所以AI要好用,得先有丰富、准确的输入数据源。豆芽君看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早报,提到:企微截至目前已接入超过1400万企业与组织,企业每天通过企业微信服务的微信用户数超过7.5亿(目前国内的企业注册总数约6000万),如果不考虑一些空壳公司,应该可以推测有1/3的规模上企业在用企微。再加上现在人人都说自己是I人,恨不得有啥事都线上说,没事别打电话,更别约现场沟通(有社恐)。
所以在用企微的企业,它们的企微工具里沉淀了满满的有价值的信息,正待开发了,而腾讯只是刚好能做这件事。
腾讯更有能力做出和推广产品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豆芽君还是忍不住夸夸腾讯的产品设计。上面说的【智能搜索】,就放在移动端右上角的搜索框里,点开后就可以看到智能搜索功能了
这种设计方法,不增加用户找到新功能的认知负担(智能搜索就在里)。
智能总结则直接放在对话框的号里
所有需要告诉别人:用户需要在哪里找到,然后怎么用的功能设计,都可以说产品化做得很差。
真正的好产品,不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能在用户需要时适时出现。
小马哥,显然是这种产品设计的高手。
继续说说腾讯的产品推广能力。我们很多人可能没用过钉钉、飞书,都得用微信。腾讯通过全民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更有能力触达更多的用户。所以它们的AI产品也更容易推广。这点豆芽君不专业,就不多说了。
腾讯更能迭代出更好的AI产品
有了上面说的有数据、有人用,那么自然就容易得出结论:腾讯的AI产品将更好用。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更好用是有限定范围的,指的是对于多数的普通用户。而对于高阶用户如企业IT来说,腾讯的产品化,也往往也限制了它的定制化能力。
我们特意测试了下它的【智能机器人】,发现它的问答完全是黑盒,我们无法控制它输出的逻辑,也不能对我们上传的知识文档进行分块处理(这个就比较专业了哈,普通大众可以跳过)。
好用的AI必定得有海量的使用数据,才可以持续改进。现在纵观整个AI应用市场,腾讯可能又拿到了一手好牌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豆芽悟】,微信公众号:【豆芽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