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李女士在兴义镇的家庭教育互助会上,合上笔记本时忍不住感叹:“以前总觉得跟孩子说话像白费力气,现在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这场活动由丰都法院和兴义镇家庭教育互助会一起举办,来了20多组家庭。不仅教了家长怎么跟孩子好好说话,还讲了法律知识,送了心理关怀。活动让“守护孩子成长”这句口号,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儿。
活动现场,法官蒋春霞直接点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痛点。她说:“孩子写作业拖拉,你光喊‘快点’没用,不如坐下来问问‘哪里卡住了’,帮他一起解决。”她用真实的案例,讲得简单又实用。投影幕上,书本和法槌的图案旁边写着“做最好的自己”,提醒大家: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也需要引导。台下的家长们听得认真,有人小声说:“这比吼孩子管用多了!”
法官还讲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挑的都是跟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比如,校园里遇到欺凌怎么办?网络上怎么保护自己?她问孩子们:“如果同学抢你东西,你会怎么办?”孩子们齐刷刷喊:“找老师!记特征!不隐瞒!”家长们听完直点头,说这样的互动让孩子学得快、记得牢。
活动还发了一本《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里面全是干货,比如怎么跟孩子沟通,怎么帮他们管理情绪。一位妈妈说:“平时忙工作,哪有空学这些?这场课就像给我们补了一堂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她拿着提示书,像是找到了一本带娃的“说明书”。
有个环节特别暖心,叫“故事伴成长”。法官和10多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围坐一起,读了一本叫《獾的礼物》的书。故事讲的是爱不会因为距离远就消失。9岁的小琪低声说:“爸爸去外地了,我每天晚上都抱着他的枕头睡。”法官轻轻握住她的手,告诉她:“想念爸爸说明他在你心里很重要,这不是坏事。”小琪听了,眼睛亮了亮。
这个环节让不少家长开始反思。他们说,平时总忙着教孩子该做什么,却很少停下来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活动后,主办方还给每个孩子建了“成长档案”,以后会持续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家长们拿到的提示书里,还有“情绪管理小技巧”,成了他们随身带的“育儿宝典”。
活动结束时,阳光洒在家长和孩子的脸上,大家笑得特别开心。有人说,这场活动就像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虽然不能立刻改变所有家庭,但“理解”和“尊重”这两个词,已经开始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
丰都法院的蒋春霞法官说,法律不只是冷冰冰的条文,它还能守护家庭的温暖。她介绍,家庭教育指导是“丰和万家”六项机制之一,专门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这些需要更多关爱的群体。他们通过家长课堂、讲故事等方式,教家长怎么带娃,用法律的力量保护孩子健康长大。
这场活动的数据也很实在。20多组家庭参加,发放了30多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书》,还建了10多个孩子的“成长档案”。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开始学会用更好的方式沟通。家长们说,活动让他们明白了,带娃不只是管吃管喝,还要管心。
中国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像这样的活动,不只在兴义镇有,全国各地都在推。法律和教育结合在一起,既教家长怎么带娃,也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这不仅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毕竟,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每个人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