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8月24日,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在山东青岛正式启用。说它是“超阶”,是因为除了光伏发电外,这个大楼还通过梯次储能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放电,实现100%绿能替代。该大楼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在零碳建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高117米,共有23层办公区,日均用电量约6000度。大楼的零碳方式与传统的屋顶加装光伏不同,东、西、南三面都采用了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相当于给大楼披上了一件“发电外套”。实现直接提供直流电,不仅可以就近使用,还可以有效避免直流电转换交流电所带来的损耗,为大楼提供25%左右的绿色能源,一年节省碳排放近500吨。
在大楼底部还安装着“隐藏能源”,14块淘汰的汽车动力电池在这里继续发挥余热。电池每天进行一充一放,不仅可以将光伏玻璃幕墙产生的多余电量存储在其中,在深谷时段,电网内大量无法消耗的清洁能源也可以以每度0.22元的低价进行存储,供用电高峰期或雨天阴天使用,有效调整用电负荷。 实现100%绿电的自给自足
据了解,数字化系统给整个零碳大楼带来了有效的支撑。通过多方案对比,将传统的变电站、配电站等五大站点合一,实现100%绿电的自给自足。
大楼内安装的近24000个微小传感器,有效替代室内的传统开关,实现人与大楼内灯光、空调、电梯等全自动交互。通过扫描人脸便可以实时感知员工需要去的楼层,并立刻安排最近的电梯对员工进行接驳。当员工来到办公区时,灯光和空调也会自动打开,离开后也会自动关闭,有效实现节能减排。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节能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介绍,超阶零碳大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系统。实现了100%绿电的自给自足,形成的零碳建筑新模式,利于破解动力电池回收难题,标准化集中管理也避免了电池分散处置的环境风险。 新能源汽车可以给大楼反向供电
在这栋新投用的大楼里,还有着汽车给大楼反向供电的科技,这是如何实现的?
相对于传统机械泊车的繁琐,企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全自动极速立体泊车系统不仅在建造初期就节省了0.5亿元的建造费用,使用起来也更加智能高效。
车辆停到指定区域后,机器人便会自动对接、调整车辆位置。再通过精度高、稳定性强的轨道系统结合齿轮驱控技术,实现机器人在轨道上可以带车快速精准移动和启停,单辆停车效率最高可以控制在35秒内。而在这套停车系统里,还藏着新能源汽车给大楼反向供电的“黑科技”。
这些新能源汽车正在给整栋大楼进行供电,而给大楼反向供电的秘密就在这个只有碗口一般大小的设备。有了它相当于在新能源汽车的底部安装了一个额外的充电口,当车辆停稳后,充放电机器人就会进行自动链接,链接成功后,数字化系统就会按需分配,对大楼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源。
在充放电机器人接入时,就可以对车上的动力电池进行“毫秒级”体检,当电压、电流、温度等指标不符合大数据库内同款电池的综合指标时,就会在29秒内将车移动到安全的位置,并根据电池热失控程度对车辆进行梯级浸没,避免危险发生。
目前,每天只需要300辆车为大楼各提供10度电,就可以为大楼解决近一半的能耗,每位员工还可以享受每度电差价1.2元的收益。在极端情况下,也可以完全采用汽车反向供电的模式,保证大楼正常稳定运行。
赵越介绍,通过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统,大楼成为电网的“柔性调节节点”,可以配合电网削峰填谷,缓解高峰用电压力。同时,也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其离网运行能力可以确保关键负荷不间断供电。 零碳场景融入生活 加快清洁能源网形成
近年来,零碳建筑、零碳园区遍地开花,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融入了各式各样的零碳应用场景。零碳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近日,位于广东的大三门岛再次实现了“零碳岛”升级,荒废的海虾养殖场不仅实现了渔光互补,还在一旁配备了1万千瓦时的“超级充电宝”。白天多余的电量可以进行存储,山顶新加装的一台200千瓦的大型风机,也可以在夜晚为村民们输送源源不断的绿色电源。
村民介绍,以前在岛上通过柴油发电,一度电的成本要近3元,现在不仅用电成本降低到0.62元/度,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卖给南方电网,获取额外的收益。实现了用电自由,岛上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在山东济南,城区里的供暖烟囱也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全国最长的“温暖动脉”。聊热入济长距离供热工程总长约130公里,将聊城两座发电厂的余热送到济南。不仅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供热需求,在每年采暖季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0万吨。
位于贵州贵安的智慧算中心集群正在为全国各地提供着零碳算力。浸没式液冷散热,配合上氟泵空调的自然冷却技术,不仅可以拥有更快、更精准的计算,还可以有效节省电力,降低碳排放。屋顶配备的光伏矩阵与分布式风能组成微电网,也使绿电覆盖率达100%。
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下降到2024年的53.2%,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39.7%,高效清洁的能源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赵越表示,高效清洁能源网络,首先有利于守护绿水青山,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将显著提升企业绿色能源消费比例,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高效清洁能源网络的构建将创造更加绿色、智能、普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