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实验小学:智慧校园筑基,让AI教育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

评论 · 0 浏览

利用传感器组件,让车辆模型完成指定地点停车、亮灯、鸣喇叭、过弯道、停车入库等任务......教室内,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下称“东城实验小学”)学子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接力赛训练。 这是东城实验小学推进人工智

  

  利用传感器组件,让车辆模型完成指定地点停车、亮灯、鸣喇叭、过弯道、停车入库等任务......教室内,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下称“东城实验小学”)学子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接力赛训练。

  这是东城实验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个缩影。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东城实验小学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深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从智慧校园搭建到特色课程落地,从师生能力协同提升到成果持续涌现,构建起一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AI教育生态体系。2024年,学校获评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校、东莞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成为区域内AI教育的标杆样本。

  智慧校园筑基,AI教育落地有“支撑”

  数字化教学平台、智慧教学体系为AI教育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东城实验小学以数字化智慧为基础、应用为导向,建设了集教育教学、教研、德育、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学校将管理制度、软件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管理模式,实现了学校的智能化、精细化、系统化。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东城实验小学已经建设并完成5个子项目,涵盖教育、教学、评价、素质发展等各方面工作。目前,学校已有5G+智慧课堂平台、云上书院互联网+智慧阅读平台、校园数据可视化平台、AI开心朗读平台、心理疏导机器人五大数字化平台,实现学生管理智能化、课堂管理智能化、学业评价过程化、师生发展移动化,以数据为中心、智慧平台为载体的智能服务型校园。

  经过3年的实践运用,东城实验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成果颇丰。通过智慧教学体系,学校的教研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将传统的听评课方式进行升级转型,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达成三大维度进行数据量化,使课堂诊断与教师自我改进更加精准化、数字化、客观化。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课堂教学数字化评价与质量提升项目校;连续两年获得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颁发的“5G试点学校”证明。2024年4月,学校凭借在机器人教育、创客教育等科技教育领域的多年积淀,在由“中国韬奋基金会”和“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建设项目”中成功入选,获得东莞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称号。

  特色课程搭桥,AI与学科、竞赛深度融合

  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础,东城实验小学构建了多元立体的AI特色课程体系,让人工智能学习与学科融合、思维培养无缝衔接。

  

  以图形化编程和Python为核心,学校独立开设了创意编程课程,将AI编程、趣味游戏与跨学科项目设计相融合。学生通过动手创作,将系统性地提升计算思维与创新创造能力。课程中,学生将使用生成式AI编程工具来辅助学习,在代码编写时提供实时纠错与优化建议,在项目构思阶段激发灵感,在调试环节锻炼逻辑分析能力。该课程有效降低技术门槛,使学生更专注于思维能力的深化与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将产业前沿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发挥企业优势,为学生发展积累关键资源,构建特色课程及项目。其中,无人驾驶接力赛通过项目式的学习与讨论,有效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理解力与分析判断力,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迷宫机器人”项目通过分小组、分任务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分析判断力;“快递机器人”项目主要模拟真实快递物流场景,学生动手拼装智能物流车、编写程序,模拟货物装载、运输、识别与卸载等真实物流场景,将编程思维、工程设计与生活应用深度融合。

  东城实验小学以“赛教融合”为抓手,将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与高水平竞赛结合。三年来,学校AI教育以“竞赛为引擎、孵化为主线、思维重构为核心”,实现了从“技术学习”到“能力内化”的跨越:组织学生参加编程、机器人、创客等信息科技类赛事共获国家级竞赛三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1人次、省级二等奖8人次、省级三等奖7人次,省级优胜奖5人次;市级一等奖32人次、二等奖68人次、三等奖62人次。成绩背后,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类竞赛,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坚破局,让每位教师掌握AI赋能教学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探索和实践中,东城实验小学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与方法。

  针对原本数字化教研、课堂智慧评价等方面学习资源不足,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较慢等问题,东城实验小学积极参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办的各场省级教研活动,实现优质课程、数字化课堂评价、数字化教研资源的在线共享与按需调配。依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重点项目“5G+智慧课堂”,通过CSMS课堂数字化评价系统,将教师的课堂评价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评价”三大维度细分为九大领域,进行全方位精准定位,找到教师课堂行为的共性弱点、个性薄弱环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与改进验证,促进教师课堂专业能力提升。同时,依托省教育研究院专家指导和成员校资源,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堂评价项目小组,提升协同备课、集体磨课、精准改课的迭代优化。

  

  针对学生兴趣、能力差异,学校推行“分层教学+项目自选”模式,在基础课程中设置不同难度任务包,在社团和项目学习中,提供机器人、AI艺术、数据分析、智能硬件开发等多样化的主题供学生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教师是AI教育实施的关键。为此,东城实验小学实施了多维度的师资赋能计划: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智启未来”教师AI赋能实战培训,了解AI趋势、基础工具和伦理。以“工具即战力、场景即课堂、成果即价值”为核心理念,聚焦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备课耗时、课堂低效、作业管理繁琐、行政事务过载四大痛点,提供从工具入门到创新赋能的阶梯式成长路径,让每位教师都能掌握AI赋能教学的核心技能,为后续的深度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东城实验小学将持续深化AI教育:推进“AI+学科”融合创新,将AI工具更深度、更常态化地融入各学科教学全流程,探索更多标杆性融合课例;强化AI伦理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升级校企合作,从设备支持、课程共建,向共建“AI产教融合联合体”深化。

  从智慧校园搭建到AI素养培育,东城实验小学以扎实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技术为翼,让教师、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创造、在实践中理解未来。

  撰文:黎晗 黄婷

  统筹:王慧 黄婷

  学校供图

  【作者】 黎晗;黄婷

教育莞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