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初中”:破解初一新生适应难题,我们该做些什么?(三)

Mga komento · 10 Mga view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每年秋季小升初,很多家长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初中阶段,到底要不要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现在孩子可能需要经常上网去查资料、上网搜题,我们该怎样避免让孩子沉迷呢?近日我们栏目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每年秋季小升初,很多家长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在初中阶段,到底要不要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现在孩子可能需要经常上网去查资料、上网搜题,我们该怎样避免让孩子沉迷呢?近日我们栏目组继续邀请到了滨州实验学校新八年级年级主任吕晓霞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初一新生入学那些事!

  手机配备看必要性和可控性

  首先对该不该给孩子配手机的问题,吕晓霞老师表示,需要从必要性和可控性这两个因素去考虑,我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考虑一下孩子在手机上学习的课程,是不是需要查阅资料,是不是联系起家长不太方便等这些必要性上去考虑。再一个就是孩子的自身管理能力是不是强,如果说非常有必要而且孩子的管理能力比较强,是可以给孩子配手机的。那如果说在学习上没有很大必要,而且孩子可能很难去自我的管理,那么我们在手机配备上可以推迟一下。再就是手机的管理问题,不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成人来说,可能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所以吕老师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给出了一些建议。从家长方面,家长首先就要做到示范和监督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做家长的首先要做好示范。孩子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家长可以关注一下孩子使用手机的长短,在干些什么等等。作为孩子,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建立手机使用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上去建立起孩子比较适应,家长也能接受的使用制度。

  三大维度察情绪,避开 5 大沟通雷区

  很多家长其实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再加上学习压力大,那很容易出现烦躁厌学等情绪,甚至有时候还会和父母去“对着干”,在这种时候父母怎样去主动的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在沟通的时候又该避开哪些“雷区”呢?

  家长要想察觉孩子的这种青春期的变化,吕老师表示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语言,比如说以前孩子比较爱说笑,分享学校里的一些事情,那么突然某一天孩子不愿意说话了,回到家以后就把自己关到自己的房间里,在你去问的时候孩子用一些应付的语言去对付你。再就是遇到一些小事,孩子就暴躁情绪不稳定,这个时候可能就是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第二家长在行为上可以关注孩子的变化,比如说孩子最近特别在意外在的形象,放学迟迟回不到家,周末的时候频繁和同学们外出而且不报备、不和家长报备去向,这些我们都应该去关注。第三就是在心理上的变化,个别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出现适应比较困难的情况。跟孩子交往的时候,我们是需要我们教育的艺术。父母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这是教育成功的第一步。你比如说孩子发脾气了,你以暴制暴发的脾气比孩子还大,这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我们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产生共情,然后我们再慢慢的去引导孩子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出现的几个雷区,第一个雷区就是否定孩子的情绪这个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第二个雷区就是这种批评指责,第三个雷区就是只谈学习,现在有些家庭,觉得到了初中学习是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好像除了学习之外再也找不到别的话题了,要避免这个雷区。第四个雷区盲目攀比,家长要聚焦于聚焦于孩子自己的进步。第五个雷区就是威胁命令,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长的这种对抗,他并不是说真的去和家长对抗,而是说他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而自己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孩子觉得我的情绪被理解了,我的需求被尊重了,那孩子的对抗自然而然的会少一些。

  最后,吕晓霞老师提醒家长重视家校沟通,家长要定期和班主任或者是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了解一下孩子最近的表现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反馈给老师,还有就是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相信我们的孩子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更加快速地去适应我们的初中生活。

  【来源:滨州网】

Mga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