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偏爱在幼儿园流行:这3类孩子老师不直说却更喜爱

Comments · 7 Views

后台有网友私信问我: 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其实,对于初次入园的孩子家长而言,大多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吃睡是否习惯”、“会不会受到欺负”这些事情上面。 可实际上呢

  后台有网友私信问我:

  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幼儿园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其实,对于初次入园的孩子家长而言,大多可能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吃睡是否习惯”、“会不会受到欺负”这些事情上面。

  可实际上呢,作为一个过来人,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一些微妙处的小事,反而更加重要。

  比如,咱们今天要提到的“隐形偏爱”现象。

  到底是咋回事呢?接下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01.“隐形偏爱”在幼儿园里流行

  什么才是“隐形偏爱”呢?

  在我家姑娘上幼儿园那会儿,每次去接送她放学,只要仔细感受,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被偏爱的孩子,老师说话时是非常细腻温柔的。

  可能是出于爱屋及乌的道理,老师对待家长的态度也比较和善、亲切。

  而那些不太被喜爱或关注的孩子,往往老师说话时相对会严肃一些,与家长沟通,也不会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或感情色彩。

  而这,其实就是幼儿园里一直存在的“隐形偏爱”现象。

  那么为什么要给大家着重讲这个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

  试想想,一个幼儿园老师,可能要兼顾二三十个小朋友,那么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一碗水端平。

  而那些被偏爱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善待。

  尤其对于新入园的孩子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试想想,孩子第一次短暂离开父母,进入团体生活,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喜爱和欢迎,是不是意味着她能更好的适应和融入呢?

  与此同时,那些刚进入陌生环境,就被“温柔以待”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概率就会很低,也更容易建立起自信心。

  这种被善意包裹的环境,对于孩子后续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孩子,容易被偏爱呢?

  其实,一般来说,有3类孩子比较受欢迎,虽然老师不会明说,但家长也得知道。

02.3类孩子是幼儿园里的“香饽饽”

  我之前跟一位幼儿园老师探讨过这样的话题。

  她说很多时候,自己需要看管十几个孩子,有时心里一些微妙的感觉,可能当时连自己都不会察觉。

  但事后只要细细品咂就会发现,有3类孩子,确实更容易是幼儿园里的“香饽饽”。

  ①自理能力强的“省心担当”

  幼儿园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自理能力,往往就代表着孩子在这个环境里的生存能力。

  试想想,当二十几个小朋友同时需要被照顾时,一个能自己拧开水杯喝水、独立吃完一份饭菜,以及能自主穿衣的孩子,就如同无声的支援力量。

  他们身上展现的不仅是动作的熟练,更是减轻老师繁重照料压力的一份轻松。

  这类孩子,往往能成为班级里,令人安心的“小支柱”。

  在更快融入环境的同时,也会更多的接收到老师喜爱和赞赏的目光。

  ②表达清晰的“沟通小能手”

  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老师的青睐。

  原因很简单,他们不单单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而且有时还能帮助老师,理解其他小朋友的语言。

  这种顺畅的沟通桥梁,极大减少了幼儿园里的冲突和哭闹,也更容易和老师建立起深度的情感连接。

  这样的孩子,老师怎么会不喜欢呢?

  ③遵守规则,与老师能同频的孩子

  幼儿园的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有时就算是老师喊着做游戏或者学习,他们也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转移了注意力,让现场变得叽叽喳喳一团糟。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些遵守规则、听得懂指令,与老师能同频的孩子,往往就会脱颖而出。

  因为这类孩子的行为模式,与老师对班级秩序的期待,高度重合。

  并且,这种内在规则意识,让班级整体运转也会变得良好。

  老师不必时刻充当“消防员”,自然更愿意把分发材料、整理玩具等任务放心交给他们。

  这份默契带来的信任,会让老师与孩子之间,建立珍贵的感情连接。

03.那些不被偏爱的孩子,会怎样呢?

  说了这么多的“隐形偏爱”,可能有些家长会焦虑:

  我家孩子吃饭要喂,说话还不清楚,也不太守规矩,是不是会被老师忽视?

  其实大可不必。

  若是觉得这些能力还不够牢靠,可以趁着暑假的空档,多采取一些亲子游戏,来帮助孩子提升。

  若是仍然未达到期待,也不用太过担心。

  因为比起一入园就让人省心的孩子,那些在老师的陪伴下“努力成长”的孩子,也容易收获老师的心疼和鼓励。

  说白了,幼儿园里的“隐形偏爱”,本质是教育场景中的自然选择。

  毕竟老师精力有限,会更倾向于关注“反馈及时”的孩子,但这绝不意味着“不被偏爱”的孩子就会被冷落。

  对父母而言,与其纠结老师会不会偏爱自家孩子,不如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上。

  比如自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等等。

  毕竟,最好的“偏爱”,从来不是老师多夸一句,而是孩子学会了自己发光。

  大家说,对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