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加速具身智能落地:今年聚焦七大场景,共探商业化路径

코멘트 · 10 견해

具身智能领域热度持续攀升,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合作伙伴大会,揭示了其生态共建战略。 近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隆重举行了首届合作伙伴大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邓泰华在会上明确提出,生态共建是推动具身智

  具身智能领域热度持续攀升,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合作伙伴大会,揭示了其生态共建战略。

  近日,智元机器人在上海隆重举行了首届合作伙伴大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邓泰华在会上明确提出,生态共建是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的核心动力,并将其定位为公司未来的核心战略方向。

  邓泰华预测,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产业进入商用拐点的关键年份,具身智能机器人有望继手机和汽车之后,成为下一代海量智能终端。他指出,目前具身智能领域正在经历从软硬件解耦到人形机器人迭代,再到大模型深度融合的快速演进,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已经覆盖到工业制造、医疗康复、教育娱乐、交通出行及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根据中国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的预测数据,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将达到63.39亿元。而到了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市场销量则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更将突破4000亿元大关。

  然而,在热度之下,具身智能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落地周期,成为人形机器人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如何在研发的高投入和市场的可持续回报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决定整个产业能否走出实验室、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在大会上坦言,尽管具身智能发展迅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在处理非标准化、易变形的目标物时,现有技术仍显不足。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智元机器人选择了一条与特斯拉的“全栈自研”和Agility Robotics的“量产先行”不同的道路——生态共建。通过开源、被集成和资本赋能,智元机器人与产业链伙伴协同分工,以合作对冲风险,加速商业化落地。

  在商业化探索方面,人形机器人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硬件成本高企与场景适配性不足。为此,智元机器人采取了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构建生态网络的策略,通过合资、战略投资、联合研发等方式,与材料、零部件、制造与应用环节的合作伙伴深度合作。

  软通动力集团副总裁李永辉表示,选择智元机器人的原因在于其产品稳定性和开放性。智元远征A2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运行,这让软通动力在政务、展厅、酒店等场景的落地上充满信心。而与智元机器人合资设立的软通天擎,则能将智元的硬件能力与软通的行业经验深度结合,更好地服务最终客户。

  在物流领域,德马科技CTO王凯强调,他们看重的不仅是智元在机器人本体上的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数据采集上的积累。物流场景需要的不是一个机械执行者,而是一个能够自主决策的智能体。为此,德马科技与智元共建数据采集工厂,借助其在全球数百个物流场景中的经验,为智元提供精准的场景定义,以便开发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

  王闯表示,智元机器人今年将聚焦在讲解接待、文娱表演、料箱转运、科研教育、物流分拣、数据采集训练、机器狗/商业清洁等七个具备落地把握的重点场景上,推动商业化进展。他坦言,客户常常对机器人的能力抱有过高期望,因此智元需要如实告知客户今年能做到什么、明年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

  在数据与模型层面,智元机器人发布了行业首个面向真实世界机器人操控的统一世界模型平台——Genie Envisioner(GE)。该平台基于约3000小时的真实机器人操控视频数据,建立了从语言指令到视觉空间的直接映射,保留了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完整时空信息。姚卯青指出,GE是在现有视频生成模型基础上,通过真实机器人作业数据进行二次训练形成的“真机训练”模型,针对特定任务还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阶段微调以实现落地应用。值得注意的是,GE平台已开源全部代码、预训练模型和评测工具。

  作为初创公司,智元机器人难以独立覆盖所有行业应用。因此,追求标准化和可复用成为重要目标。姚卯青表示,通过与合作伙伴联合,不仅可以弥补资源与人才不足,还能借助他们多年的行业经验实现优势互补。智元将通过封装标准硬件和AI基座,让合作伙伴能在实际场景中快速落地应用,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

코멘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