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全省前五上清华!单亲妈妈:“不苛求成绩,只守护成长”

commentaires · 1 Vues

7月31日,泸县二中的曾佳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其成绩位列历史类全省前五被屏蔽,已被清华新雅书院录取。背后是单亲妈妈曾红的付出,她初中拿出三分之一积蓄供读私立校,高中两年陪读。曾佳倩学习优异,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7月31日中午,曾佳倩收到了泸州市江阳区邮政投递员送达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位来自泸县二中的学生,今年高考因成绩位列历史类全省前五被屏蔽,虽然如同“密码”的总分至今仍是个谜,但她已如愿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曾佳倩的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份录取通知书的背后,凝聚着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的无私付出。从初中时拿出三分之一积蓄供读私立学校,到高中两年全程陪读,曾佳倩的母亲坚持“不苛求成绩,只守护成长”的理念,与学校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相得益彰,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托举下,她与勤奋刻苦的女儿共同演绎了动人的成长故事。

  

  曾佳倩和母亲。受访者供图

  单亲妈妈的抉择:

  6万积蓄中挤出2万送女求学

  曾佳倩出生在泸州市叙永县,她尚不记事时,父母就已离婚,此后,母亲曾红独自带着她长大。

  “从(女儿)戒掉尿布开始,我上班时就送她去托班、幼儿园。”曾红回忆道。为了能时刻陪伴女儿成长,即便在外地工作,她也坚持把佳倩带在身边。正因如此,年幼的佳倩曾辗转就读过多所幼儿园。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曾红意识到需要为孩子创造更稳定的学习环境。小学阶段,她将佳倩送回叙永就读。

  由于工作原因,曾红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外公外婆、老师和亲戚照料。即便如此,小佳倩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曾红还注意到,女儿不仅热爱阅读,而且学习自觉性极强。“几乎每天清晨,她都是第一个到校门口的学生,上学积极性特别高。”曾红欣慰地说。

  

  曾佳倩。泸县二中供图

  到了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为了给女儿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为了弥补自己不能常伴左右的遗憾,曾红带着佳倩参加了泸州主城区及泸县多所学校的招生考试。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泸县一所优质的寄宿制私立中学。

  “当时我只有五六万积蓄,而一年的学费就要两万多。”曾红坦言,但看到女儿天赋出众又酷爱学习,她下定决心:“哪怕砸锅卖铁,也要给她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初中三年,曾佳倩延续了优异的学习表现。中考时,她以泸州市前二十名的好成绩,顺利考入重点高中泸县二中。谈及这个成绩,佳倩总认为,“考得不够理想,有明显失误”。而曾红则骄傲地表示,“我觉得已经很棒了,她表现得非常出色”。母女俩的对话中,既透露出佳倩追求卓越的进取心,也饱含着母亲对女儿成长的欣慰与自豪。

  成绩被“屏蔽”背后的秘密:

  一个“反复”女孩的极致学习法

  

  曾佳倩的高考成绩页面。泸县二中供图

  6月25日晚上,当电脑屏幕跳出“祝贺你高考取得全省历史类前五名”的“密码”通知时,曾预感自己成绩会被“屏蔽”的曾佳倩,心跳还是漏了一拍,而后得知成绩的曾红也忍不住大声尖叫起来。几乎同时,她的班主任殷涌在办公室因兴奋高呼而“惊动整栋楼”。

  在回顾高中三年的学习历程,曾佳倩充满感激,“我们的老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曾佳倩举例道,虽然历史类考生普遍面临数学学习困难,但数学老师总能因材施教,始终鼓励大家保持自信,为同学们提供针对性的解题方法指导。

  殷涌用“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八个字概括了曾佳倩的求学之路。谈及学习方法,曾佳倩分享道:“高中三年我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习态度,‘反复’是我的制胜法宝。”以历史学科为例,她会先将教材通读四五遍,再进行重点提炼和精读,最后通过跨学科联想强化记忆。同时坚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确保会做的题目百分之百正确,并尽力在难题上争取分数。

  在时间管理上,曾佳倩也有着自己精细的安排:每天6:40到教室自习,午休不超过20分钟,晚上学习到12点左右。课本都被翻得卷边,完成的练习册更是不计其数。

  学生的努力,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密切关注曾佳倩的学习动态,并进行科学引导。

  “我们将她平时的学习表现和每一次大小考试进行详细分析,精准定位她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殷涌说,各科老师为她制定了学习方案,及时“补弱”夯实基础,实施“培优”拓展拔高。这种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为曾佳倩的高效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曾佳倩(左二)与高中的老师们和同学合影。泸县二中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曾佳倩与老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殷涌介绍,无论是学习困惑还是生活问题,作为学生的佳倩都愿意与老师坦诚交流,这种良性的师生互动不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更促进了她的全面成长。

  出租屋里的两个春节:

  电动车接送的两年陪读全记录

  三年来,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无缝衔接,是曾佳倩取得优异成绩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高二起,曾红毅然加入“陪读家长”的行列,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女儿营造了温暖安定的成长环境。她不仅悉心照料女儿的饮食起居,更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构建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份润物无声的母爱成为女儿专注学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支柱。

  “我从不给孩子设定必须考出好成绩,或者上清华北大的硬性目标,我们更注重各自做好分内之事。”曾红这样描述她们亦亲亦友的相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母女俩会分享校园趣事,也会闲聊社会热点。作为母亲,曾红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情绪供给,既不会将工作生活压力传导给孩子,也不会以付出为由施加学业压力,这种理性的教育方式为女儿营造了宽松健康的成长空间。

  在关键的备考阶段,曾红将“家”的概念具象化为陪伴。连续两年的寒暑假,母女俩都坚守在出租屋里。“女儿在哪儿,家就在哪儿。”曾红回忆道。当女儿在教室、图书馆埋头苦读时,她精心准备营养餐食;当女儿在出租屋调整休息时,她默默打理生活琐事。即便在万家团圆的春节,她们也选择留在学校附近,只为保持稳定的学习节奏。

  目睹女儿挑灯夜读的辛苦,曾红用行动诠释着母爱的细腻。尽管从出租屋到教室只有十多分钟步行距离,她还是特意购置了电动车,日复一日地承担起“专职司机”的角色。两年间风雨无阻地接送,不仅为女儿争取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更在点滴中传递着无言的支持。

  曾红笑着坦言,“这两年陪读确实不轻松,现在孩子考上大学,我也该喘口气了。”她表示,等好好陪女儿度过这个暑假后,自己也要重新规划工作,“毕竟陪读任务完成了,我也才38岁,是时候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