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企业联手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即上岗,青岛咋做到的?

Comments · 2 Views

青岛中盛学校怎么把学生变成企业抢着要的“技能尖兵”?答案就在李忠亮副校长的做法里。他用简单直接的办法,把学校和企业拧成一股绳,让学生学的东西跟企业要的技能无缝对接。这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

  青岛中盛学校怎么把学生变成企业抢着要的“技能尖兵”?答案就在李忠亮副校长的做法里。他用简单直接的办法,把学校和企业拧成一股绳,让学生学的东西跟企业要的技能无缝对接。这事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学校咋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人才引擎”。

  

  李忠亮不只是青岛中盛学校的副校长,还是青岛市科技装备业商会的办公室主任。这双重身份让他成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超级联络员”。他发现,学校教的东西得跟企业要的挂钩,不然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所以,他带着学校和企业一起干,搞出了“产教融合”的新路子。简单说,就是让企业告诉学校需要啥人才,学校就教啥,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

  学校咋跟企业对接?李忠亮有个“四个融合”的法子,先从课程抓起。学校不自己瞎琢磨教啥,而是直接问企业:你们缺啥技能?企业说需要会修工业机器人、懂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工,学校就开了这些课。海尔、海信这些大厂还派人来学校帮忙设计课程,确保学生学的就是企业用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就能直接在车间里干。

  

  师资也得跟上。光有好课程不行,老师得懂行。学校请来了海尔和新松的工程师当实训导师,这些人都是干过真活的,直接教学生怎么操作设备。还请行业大咖来学校讲课,告诉学生最新的技术是啥样。老师们也跟着学,技术水平蹭蹭往上涨。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到了企业就不怵。

  实训得贴近真实工作场景。学校花了大价钱,买了宇树人型机器人和机器狗当教学设备。学生上手练的就是企业里的一线设备,学的流程跟工作现场一模一样。毕业后,他们去企业不用从头学,立马就能干活。这招让学生的技能适配期大大缩短,企业也省了培训的工夫。

  就业更是重头戏。青岛中盛跟海尔智家、海信集团、中车四方等20多家大企业签了合作协议,搞了“校中有厂”的模式。学生一入学,就相当于进了企业,毕业就能直接去上班。学校还开了“国企委培订单班”,专门为这些企业培养人才,覆盖智能制造、文体产业等热门领域。2024年,学校有超过80%的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进了大厂,岗位供不应求。

  学校不光盯着就业,还想在专业上做出特色。他们重点打造了“智能制造”和“文体健康”两大专业集群。工业机器人和休闲体育是他们的王牌专业,学校把资源往这儿倾斜,跟企业一起开发课程、共享设备。这样,学生学到的技能不光实用,还很前沿,毕业后特别吃香。

  

  李忠亮说,光靠学校和企业单打独斗不行,得整个行业一起上。他有个大计划,想通过商会把更多企业和学校拉到一起,建个“产教融合联盟”。这个联盟干啥?定期开会,让企业和学校面对面聊需求。比如,企业有啥技术难题,可以交给学校研究;学校的科研成果,也可以直接变成企业的生产力。2023年,商会通过这种方式,已经促成了10多个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项目,效果特别好。

  他还想搞个“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每年发布行业人才报告。企业需要啥样的人才,学校就调整专业方向。比如,青岛的智能制造产业最近发展快,2024年全市智能制造相关岗位需求增长了15%。学校根据这个数据,立马优化了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新增了20个实训名额。这招让学校的专业设置更精准,学生就业更有保障。

  

  李忠亮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得跟产业手牵手。学校不是孤岛,企业也不是独行侠。两者配合好了,学生有出路,企业有未来,城市也有了新活力。你说,这模式推广开来,得多大的能量?大家觉得,产教融合还能咋玩,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找到好工作?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