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星辰大海的征途

Mga komento · 10 Mga view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牛晓敏在人类开创了太空时代后,月球成为迈向深空的起点和基础。月球是研究地球、地月系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独特资源,因此被当作人类向外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牛晓敏

  

    在人类开创了太空时代后,月球成为迈向深空的起点和基础。月球是研究地球、地月系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独特资源,因此被当作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并由国家航天局将探月任务命名为“嫦娥工程”。2020年,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完成了“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由亲历者执笔的珍贵实录——《筑梦嫦娥: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轨道器研制工作实录》(人民邮电出版社),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与嫦娥工程的历程,以及在型号研制过程中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

    该书多方位展现了嫦娥五号探测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研制历程,讲述了上海航天人在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过程中的努力与坚守,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责任与担当,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探月工程贡献上海智能,展现中国力量。想象一下,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精密的“舞者”,要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芭蕾动作”,这就是中国嫦娥五号任务的“太空摆渡人”——轨道器。

    故事的开篇,是梦想与使命的召唤。该书带我们回到起点,看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们如何响应国家,怀揣着“叩问广寒宫”的初心,投身这场星辰大海的征途。那份为国出征的责任感,是点燃一切的动力。

    紧接着,是脑洞大开、妙趣横生的“解题”时光。“糖葫芦”与“套娃”的奇思妙想、“抱爪式”的完美抓捕、“仿生学”的巧思……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绝非坦途。初样和正样阶段,是真正的“千锤百炼”,三年“窖藏”只为那一刻。

    功勋背后,是群星的闪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支功勋团队的集体风采:精干高效的理念、兼容并蓄的分工、严慎细实的作风、党员团队的担当,以及像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这样将一生奉献给航天事业的榜样等,正是他们的勠力同心,才铸就了这份辉煌。嫦娥工程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在于实现了国人千年的奔月梦想,更重要的是,历练出了一支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航天队伍,催生出了振奋人心的探月精神。成功属于历史,成就属于过去。在品尝胜利的喜悦后,这群航天人又收拾行装,再次踏上新的征程,为中国航天的未来继续奋斗,为建设航天强国继续努力。

    该书主编张玉花和她的同事们,是轨道器研制的核心骨干。他们以第一视角,在工作之余亲笔撰写,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实的激情、团队的朝气与追逐梦想的执着。作品将科学与人文交织,不仅系统地记录了轨道器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披露了大量珍贵的技术细节和幕后故事,更深刻诠释了航天精神,展现了航天人丰富感人的内心世界。对于青少年,它是点燃航天梦想的“火种”,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深奥科技;对于航天从业者,它是宝贵的工程实践指南;对于爱好者,它是满足好奇心的知识宝库。

    翻开这本书,读者不仅将读懂那个在38万公里外翩翩起舞的“太空摆渡人”如何诞生,更将感受到一个民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智慧和汗水在浩瀚宇宙中书写不朽传奇的磅礴力量。这是一部属于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史诗,更是一本献给所有追梦人的时代之书。

Mga kome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