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暑期过半,你为孩子的“诗和远方”花了多少钱?

Kommentarer · 1 Visningar

专家建议假期应给孩子“留白”与“试错空间”,平衡成长需求,避免过度焦虑驱动的盲目投入

  旅游打卡、培养兴趣、学习技能……暑假已过半,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家长们的暑期支出账单也悄然拉长。在这场围绕孩子展开的暑期消费热潮中,家庭投入如何?这些消费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理念?近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学生、家长以及相关专家。

  “跟着课本去旅行”走热

  “暑假又长又热,带孩子出去走走,既能避暑,又能让她们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家住两江新区的蔡女士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去年暑假,蔡女士一家四口选择去西安访古,今年则选择前往兰州、西宁等地“感受壮美山河”。“我们还特别安排了‘跟着课本去打卡’的项目。”蔡女士称,他们参观了马踏飞燕、游览了黄河,孩子在实地体会到了“知识变现”的乐趣,“当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女儿看到黄河时,脱口而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一刻,我觉得这趟旅程值了。”蔡女士介绍,这趟旅行“人均花费四千多元”。

  

  ▲蔡女士的孩子在大西北的沙漠里尽情撒欢。受访者供图

  家住云南的李先生一家专程来到重庆,打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白帝城、夔门和小三峡等景点。“还没到白帝城,孩子们就在船上背诵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经过夔门时,他们还拿出10元人民币合影留念。”李先生称,这趟旅行人均花费三千多元,“但每一分都花在孩子的成长体验上,值得!”

  

  ▲去年暑假,李先生带着孩子到桂林阳朔20元人民币取景地打卡。受访者供图

  “课本打卡”带动了相关景点的热度。美团旅行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以来,“夔门”搜索量环比上涨近90%,“白帝城附近酒店”搜索量环比上涨近55%,“白帝城乘船深度游”搜索量上涨197%;2025年暑期以来,美团联合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亲子度假发展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在线亲子度假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三千亿元。

  小众兴趣班受欢迎

  除了带孩子去看远方,许多家长还努力在玩乐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

  “先学书法、再学绘画和篮球。”这个假期,家住渝北区的王女士给即将上二年级的儿子报了三个兴趣班,每个班耗时20天左右。在她看来,这样“赶场”式的安排,可以让孩子的作息基本得到保障,“我们基本都是报的上午9点多上课的,孩子八点多起床,既保障睡眠又能按时起床还能学技能,而且一次课在一百元左右,价格也能接受。”

  家住两江新区的赵女士则更看重孩子的意愿:“女儿一直想学羽毛球,就在暑假给她安排上,一节课80元,孩子上课积极,学得也挺快。”同样家住两江新区的李先生没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我就花了四百多元给孩子办了一张游泳卡,两个月内可以不限次去小区游泳池游泳,省钱又方便。”

  

  ▲7月28日,两江新区,教练正在给孩子上羽毛球课。受访者供图 

  年龄稍大的孩子则有自己的打算。即将上初二的小雨(化名)主动提出要提升英语口语:“我口语不好,害怕开口,想利用假期突破一下。”她在网络平台购买了50多节外教一对一课程,“一次课算下来才三四十元,性价比挺高的。”小雨说,如果希望外教发音标准、表达地道且能提供专业意见,收费会高一些,大概一两百元一节课。“孩子有自己的规划,我们很欣慰,肯定会全力支持。”小雨妈妈表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兴趣班是暑期消费的“大头”,除传统项目外,围棋、网球等小众课程也日益受宠,自然观察、户外生存等体验式培训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

  青少年暑期消费走高

  相比低龄儿童,对很多青少年来说,暑期账单上还有不少“投资”项目。

  这个假期,刚参加完高考的小华和晓峰分别报名参加了无人机培训和驾照培训。两人表示,暑期时间充足且有优惠,借这个“空档期”考一个证书,是用“时间换技能”的理性投资。小华的无人机培训花费近万元,晓峰驾照培训花费近五千元。

  大二学生笑笑则计划在暑期攻克雅思,“我的目标是6.5分,感觉经过近两个月的备考,应该可以达到这个成绩。”笑笑称,她没有报培训班,只出了两千多元的报名费以及花两百多元买了一些备考材料。谈起考证的初衷,笑笑表示毕业后有意进入外企,雅思成绩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除了考证,健康类支出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从几百元的牙齿检查、视力筛查,到数万元的牙齿矫正、近视手术,一些家长在孩子的“硬件升级”上毫不含糊。“趁暑假矫正牙齿,既不耽误上学,恢复时间也够。”一位带孩子做牙齿正畸的家长说。

  专家观点>>>

  假期应给孩子“留白”与“试错空间”

  “暑假不是用来赶进度的,而是用来追赶‘星星’的。”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表示,丰富的暑期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提升素养,但家长应避免焦虑与从众心理。

  于涛建议,暑假期间,家长可和孩子一起挖掘身边的“微旅行”资源,让“单向付出”变成“共同成长”。如带孩子在小区认树叶、观察蚂蚁搬家,让小区里的绿化带变成“自然课堂”;深度挖掘公共场馆的价值,带孩子走进家附近的博物馆,一起探索展品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日常,如买菜做饭、消费规划,在其中融入数学、劳动教育。

  对于假期安排,于涛建议,要给孩子“留白”,更要给“试错空间”,建议采用“三维平衡法”规划:基础维度保留1—2项核心任务,例如坚持每天读30页书;探索维度留1个“试错名额”,让孩子尝试一些看似“无用”的兴趣,或者做一些所谓“傻事”;留白维度保证每天1—2小时空白时间,让孩子发呆甚至“无聊到自己找事做”,通过自主探索能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对考证、技能培训等“功利性安排”,他建议家长结合孩子年龄“延迟满足”。“我们发现,年龄稍大的孩子在暑期考驾照、学编程的效果,远好于低龄学生。”于涛表示,前者有明确需求驱动,后者更多是家长焦虑的投射。

  于涛最后说,假期是孩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成长”的过渡期,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其真实想法,避免将自身焦虑转化为过度消费,实现“诗和远方”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