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凉风里的相遇

Komentari · 25 Pogledi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七月的傍晚,蝉鸣如织,暑气蒸人。铜川图书馆组织的青果读书会恰如一缕凉风拂过人们的心田,悄然驱散了夏日的闷热与浮躁。主讲人王赵民老师将铜川积淀千年的尘烟、玄奘法师踏遍万里的足迹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

  夏日凉风里的相遇

  ——铜川图书馆青果读书会有感周乘涛

  

 

    七月的傍晚,蝉鸣如织,暑气蒸人。铜川图书馆组织的青果读书会恰如一缕凉风拂过人们的心田,悄然驱散了夏日的闷热与浮躁。主讲人王赵民老师将铜川积淀千年的尘烟、玄奘法师踏遍万里的足迹,连同六小龄童与这座城两段难分难解的缘分,一并娓娓道来。这些厚重、有趣的知识如河水般静静流淌,让心在蝉鸣未歇的夏夜,稳稳落进一方宁静的港湾。

    读书会前,王老师聊起铜川的历史渊源。他用一句自创的顺口溜:“两山两遗址、柳书范画、一传说、一红色”总结。药王孙思邈归隐的药王山,香客云集的佛教圣地北香山;千年不熄的耀州窑火,唐韵犹存的玉华宫遗址;“心正则笔正”的柳公权,《溪山行旅图》背后的北宋山水宗师范宽;孟姜女哀婉的哭长城传说,还有照金的红色印记……王老师将铜川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底蕴,用写意式的话语巧妙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筋骨。

    读书会从当下人们的阅读现状开始。王老师感叹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扰乱了人们的视线与心智。一些人在碎片的信息洪流里迷失自我,丧失了独立的思考,被困在大数据推送的信息茧房里,竟忘了书籍才是那能予人安顿流离灵魂的庇护所,滋养丰盈精神世界的不老泉。他还谈到了读书与知识汲取的关系:读书就要为我所用,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与思想的碰撞,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让知识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养分,而非停留在书页上的静止文字。

    随后,王老师从熟悉的《西游记》入手,他表示,《西游记》的广为流传,让“唐僧”这一历史人物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老师对玄奘法师的熟悉程度仿若是故交旧友,提起相关资料信手拈来。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南境)人,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佛学家、翻译家。他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玄奘”。此后遍访名师,研习《涅槃经》《摄大乘论》等经典,但发现各派学说分歧严重,决心西行求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他携带满载的经卷,荣耀归返长安。随后19年,他呕心沥血,翻译经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以前读《西游记》更多的是欣赏其艺术手法,如大胆奇幻的想象,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磨难,诙谐有趣的语言等等。书中唐僧总是被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光芒所掩盖,总感觉他迂腐、糊涂,唯唯诺诺。读书会中,王老师介绍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记》等相关内容,玄奘的形象在我们心底重塑,他是有着血肉之躯的人——13岁便有“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大志向;面对取经路上的恶劣环境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回头;译经案头油灯下那孜孜不倦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是披着袈裟、有徒弟保驾护航的圣人,而是一位以血肉之躯支撑信念的凡人。

    与王老师初次会面,感觉他就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听他娓娓道来,方知他胸内藏山海,满腹经纶。谈耀州窑名称由来,他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讲述玄奘法师一心求佛,言语间满是尊重;谈及阅读浮躁的现象,如邻家长者般语重心长。一个个风化在历史烟尘中的故事,在他的口中变得清晰起来。这从容的背后,是他多年来的刻苦钻研与孜孜以求,家中那1万多册藏书便是他的精神乐土。听了王老师的读书分享使人明白:真正的学问,绝非束之高阁的冰冷陈列,而是如同种子般能够悄然播撒进心田,在聆听者心中长出绿荫。

    走出图书馆,晚风裹着草木气息令人清爽。王老师讲述的知识、玄奘跋涉的艰辛、书页里流转的墨香,都像这夏日的风,悄然地浸润了我心底的每个角落,被暑气搅扰的心也早已沉静下来,变得更加充实。原来,这就是读书给予我们的馈赠:在书页翻动时带起的微风里,我们总能遇见那个更深邃、更轻盈的自己。

      (作者系耀州区锦阳新城小学教师)

Komen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