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爸妈拼尽全力陪跑,高三却只剩催命唠叨?

মন্তব্য · 1 ভিউ

高三是个紧要关头,家长想帮忙的心比谁都急。可有些家长一出手,恨不得把孩子塞进“学习机器”里,恨不得三餐加宵夜全喂成状元。结果呢?孩子压力更大,成绩没涨反跌,家里还成了“战场”。 有个高三男孩,平

  高三是个紧要关头,家长想帮忙的心比谁都急。可有些家长一出手,恨不得把孩子塞进“学习机器”里,恨不得三餐加宵夜全喂成状元。结果呢?孩子压力更大,成绩没涨反跌,家里还成了“战场”。

  

  有个高三男孩,平时成绩挺稳定,可他妈一到高三就变身“后勤总司令”。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炖鸡汤、煮燕窝,晚上十点接孩子回来,还要端上一盘红烧肉,说是“补脑”。孩子吃得满嘴油,可成绩却直线下滑。后来才知道,他妈每天在饭桌上念叨:“你得考个好大学,不然对不起我这锅汤!”男孩一听这话,胃里翻江倒海,哪还有心思学习?

  

  高考不是养猪,孩子不是靠喂就能考高分。家长老想着“多吃点,脑子好使”,可孩子真需要的是啥?是安静的房间,是不被打扰的刷题时间,是爸妈一句“没事,尽力就行”。高三的孩子,脑子里已经装了一堆公式和单词,哪还有空间消化你的大鱼大肉?

  有个高三女孩,家里氛围特别好。爸妈从不逼她熬夜复习,也不在饭桌上问成绩。一次她考砸了,回家低着头说:“数学崩了,估计连本科线都危险。”她爸夹了块鱼放她碗里,笑着说:“崩就崩呗,数学老师也没考上清华。”女孩愣了愣,扑哧笑了,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去刷题了。这就是家的力量,不是逼孩子往前冲,而是让他知道,回家可以喘口气。

  

  反过来,有的家长把家弄得像“学习集中营”。墙上贴满“冲刺985”“今日不学,明日后悔”的标语,孩子一进门就头皮发麻。有一位妈妈,家里挂了十几条励志横幅,儿子每次回家都得低头走,怕一抬头被“激励”得喘不过气。结果呢?儿子宁愿在学校食堂啃馒头,也不愿回家面对“标语轰炸”。这哪是支持,分明是给孩子添堵!

  高三这一年,孩子的情绪像过山车。一道题做不对,可能一整天都在自我怀疑;同桌多考几分,他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家长要是再火上浇油,说“你怎么这么笨”“隔壁家孩子都考了第一”,那孩子的心态得崩成啥样?有个男孩,模拟考没考好,回家被爸妈轮番“教育”。他爸说:“你这成绩,出去干啥都丢人!”男孩憋了一晚上,第二天直接跟老师说想退学。幸好老师及时开导,才没酿成大错。

  

  心理支持比啥都重要。孩子高三,家长别急着当“教练”,先学会当“队友”。有个爸爸做得特别好,儿子高三压力大,回家总沉默。他没多问,只是每天晚上陪儿子在阳台聊几句,聊聊学校的事,聊聊喜欢的球星。儿子慢慢敞开心扉,说:“爸,我怕考不好,辜负你们。”爸爸拍拍他肩膀,说:“考不好又咋样?你还是我儿子。”就这一句话,男孩后来的几次考试,成绩稳得像开了挂。

  家长别总想着“管”,有时候“放”比“管”更管用。孩子熬夜刷题,你别在旁边催“快点睡,明天还得早起”。他想吃宵夜,你悄悄放个苹果,别端着热气腾腾的猪蹄汤喊“快喝,凉了就没营养了”。有个妈妈,硬是每天半夜给孩子送汤,孩子感动是感动,可睡眠全被打乱,第二天上课直打哈欠。医生后来检查,孩子不仅没“补脑”,还因为睡眠不足,记忆力下降了。

  高三不是比谁家炖的汤多,也不是比谁家标语多。家长要做的是啥?是让家变成孩子想回来的地方。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累了,回家还得面对“成绩审判”,那他还能去哪喘口气?有个女孩回忆高三,说她最感谢爸妈的一件事,是从不翻她试卷。考得不好,她妈就说:“没事,下一场再来。”考得好了,她爸就笑:“哟,厉害了,晚上加个鸡腿!”这种轻松的氛围,让她高三一年心态稳得像磐石,最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至于高考的结果,交给孩子自己去拼。家长能做的,就是陪着他,静静地递杯水,默默地陪他跑完这场马拉松。你不吵不闹,孩子才能心无旁骛。等他跑过终点线,不管成绩如何,他都会感激你——因为你让他知道,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মন্তব্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