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人类瑰宝 延续文明脉络(第一现场)

הערות · 2 צפיות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记者徐馨颜欢任晧宇黄炜鑫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一景。蒂姆·奥尔里希摄地处约旦北部的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艾哈迈德·阿图尔克摄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徐  馨  颜  欢  任晧宇  黄炜鑫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一景。

    蒂姆·奥尔里希摄

    地处约旦北部的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

    艾哈迈德·阿图尔克摄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黎闭幕,共有2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在本届大会期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会发布的新闻公告强调,项目入选意味着传承、保护与弘扬瑰宝的重大责任。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和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探寻当地如何创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记录其中的有益经验。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

    激发保护文化遗产的持久热情

    从德国什未林火车站出发向南行进,在干净狭窄的街巷中穿行20分钟后,视野豁然开朗:灰蓝色天空下,一片湖面映入眼帘,水天相接处,被誉为“欧洲浪漫主义最后绽放”的什未林城堡静静矗立。华灯初上,波光与建筑交相辉映,人工造物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抬头望去,梅克伦堡家族先辈尼克洛特的雕像镶嵌在城堡外立面中心位置。

    什未林建筑群以城堡为轴心,依傍花园与湖泊,共包括38座建筑。梅克伦堡家族从12世纪开始兴建城堡,融合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新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风格。对什未林当地民众而言,这些建筑既是历史遗存,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德国最早使用电力照明的剧院里,如今依旧上演着瓦格纳的歌剧;博物馆不仅一直沿用至今,甚至连19世纪的通风系统仍在运行;档案馆既收存当代文件,也珍藏着1158年的古老档案;曾经的骑马场和马厩如今是政府办公地,炮兵楼则变身为税务局和考古博物馆……这些建筑在活化利用中延续着生命力。

    2024年7月,什未林城堡建筑群申遗成功。什未林世界遗产协调办公室协调员琳达·霍伦表示,申遗只是冲刺,保护才是漫长的马拉松。目前,保护经费主要由市政府和州政府拨款,部分来自社会捐助。除了严格执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最根本的是激发当地居民持久的保护热情。“比如,有些建筑属于私人住宅,房主想更换窗户或加装太阳能屋顶时,会主动与我们商议。我们还走进校园开设工作坊,推动当地学校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教育项目,共同守护文化瑰宝。”霍伦说。

    为提高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当地一些协会也积极行动。例如,民间组织“什未林世界遗产促进协会”提出“我是你的继承人”口号,经常组织青少年在城堡建筑群里开展讲故事比赛。当地居民霍克说:“世界遗产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富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为其注入鲜活力量的,恰是遗产所在地一代代的普通居民。”

    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

    促进文化遗产与社区居民和谐共生

    数十座水坝、水库与蓄水池遗迹至今清晰可辨,四通八达的水渠将定居点与周边河谷的蓄水池连为一体,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步入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一幅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图景徐徐铺展。

    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地处约旦北部半干旱的霍兰地区,距首都安曼约80公里。该地区以玄武岩高原为显著特征,是古代文明交汇带。公元1至3世纪,古罗马人在此建立商队定居点,世代居住于此的霍兰人利用玄武岩构建起独特的建筑与水利系统,逐渐将其发展为繁荣城镇。此后,这里先后受纳巴泰、拜占庭、伍麦叶、马穆鲁克、奥斯曼等文明影响,最终成为承载多元文明交往密码的世界文化遗产。

    遗址内,150多栋房屋分属3个街区,独具特色的庭院为建筑注入生活气息。当地向导艾哈迈德介绍,当时的居民取用火山平原上丰富的黑色玄武岩,建造起坚固的隔热建筑;他们还运用门楣支撑等技术搭建多层结构,悬臂楼梯为通达高层提供了便利。长期研究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的加拿大考古学家伯特·弗里斯表示,该遗址留存了大量普通民居建筑,这在约旦其他古代遗址中并不多见。

    艾哈迈德表示,尽管这些建筑坚固耐用,但由于年代久远,玄武岩仍受到自然侵蚀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约旦文物局制定了详细方案,对古建筑进行加固和修复。2015年至2016年,古罗马时期建造的康莫德斯门修复完成,成为游客进入遗址的主要通道。当地还利用软管系统修复古老的水渠,使其能够继续为社区服务。

    当地还通过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让社区居民也参与到遗址保护中。例如,居民参与修缮维护工作,与游客互动分享历史文化,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同。此外,当地还鼓励手工艺人参与文旅项目,现场展示传统工艺制作,既丰富游客体验,也帮助社区居民增加了收入。

    “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明确的管理框架以及创新的开发模式,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还带动了当地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与社区居民和谐共生。”艾哈迈德说。

    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

    平衡历史与经济价值

    从肯尼亚海滨城市蒙巴萨向北驱车百余公里,便抵达基利菲郡的格迪古城遗址。作为东非沿海贸易城邦的代表,格迪古城遗址位于印度洋海岸线与阿拉布科—索科克森林之间,曾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

    走近格迪古城遗址,由不规则城墙勾勒出的古城轮廓依稀可见,精美的宫殿、庄严肃穆的清真寺、错落的民居次第展开。网格状街道规划有序,当地工匠用珊瑚石作建材,再以珊瑚虫分泌物制成的灰浆黏合砌筑,造出的建筑异常坚固耐用,加上水井、储水设施与排水系统,共同构成了功能完备的城郭格局。当地人介绍,格迪古城始建于12世纪,15至16世纪重建后迎来鼎盛期,成为东非海岸人口最密集的城镇之一。考古发现的中国瓷器、波斯玻璃、印度珠宝等文物证实,这里曾是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与东亚、南亚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往来密切。17世纪后古城逐渐衰落沉寂,直至20世纪20年代重见天日,如今已成为研究斯瓦希里文明城邦制度、建筑技艺与跨洋贸易的核心遗址。

    肯尼亚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彼得·恩古雷指出,古城的珊瑚石建筑工艺及水利系统在同期遗址中独具特色,为了解东非古代城市规划提供了珍贵样本。为守护这份遗产,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马林迪博物馆、政府部门及当地社区建立协作机制:制定火灾风险管理预案并开展居民培训,既强化了应急能力,也让社区成为保护的“第一防线”。

    在平衡保护与开发方面,当地正推进涵盖游客承载量管控、生态旅游路线设计、考古成果展示的综合规划。“我们既要让古城的历史价值被看见,也要让保护成果惠及社区。”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玛丽·吉昆古表示,通过完善步行栈道、增设文化解说牌等基础设施,同时吸纳居民参与导游服务,格迪古城遗址正焕发新的生命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1日 17 版)

הער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