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塑料能活几年?近岸5年离岸3年,科学家新招揭秘

Comentarios · 11 Puntos de vista

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小的塑料碎片,长度不超过5毫米。你可能觉得它们不起眼,但它们却是海洋里最常见的“垃圾王”。据九州大学的矶部敦彦教授说,海洋表层漂浮着大约24万亿粒微塑料!这数字听起来就吓

  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小的塑料碎片,长度不超过5毫米。你可能觉得它们不起眼,但它们却是海洋里最常见的“垃圾王”。据九州大学的矶部敦彦教授说,海洋表层漂浮着大约24万亿粒微塑料!这数字听起来就吓人,对吧?这些小东西从哪来?塑料袋、瓶子、包装盒,扔到海里后被风吹日晒,慢慢碎成小块,就成了微塑料。它们在海里漂来漂去,影响鱼、虾甚至我们的食物链。

  

  科学家为啥要研究微塑料的年龄?因为知道它们在海里漂了多久,就能搞清楚它们怎么传播、怎么影响环境。矶部教授的团队用了一种新方法,通过看塑料的“老化”程度来推算年龄。塑料在海里会被阳光和海水“折腾”,时间一长,表面会氧化,变得越来越脆。这就像咱们的皮肤晒太阳久了会变干一个道理。科学家通过测量塑料的分子量和一个叫“羰基指数”的东西,就能大概知道它“出生”多久了。

  研究团队在日本近海和北太平洋、菲律宾海收集了微塑料样本。近海的样本来自离海岸10到80公里的地方,离岸的则是在大洋深处。结果发现,近岸的微塑料年龄从0到5年不等,离岸的只有1到3年。为啥差别这么大?科学家猜,近岸的微塑料经常被浪冲到沙滩上,晒晒太阳又被冲回海里,所以“活”得久一些。离岸的微塑料漂到大洋深处,可能会沉到海底,所以很少有超过3年的。

  这个新方法是怎么搞出来的?研究人员先在实验室里“折磨”塑料,模拟阳光和海水的效果。他们发现,紫外线和海水温度是让塑料老化的两大“元凶”。紫外线越强,海水越暖,塑料就老得越快。有了这些数据,他们再去分析海里捞上来的微塑料,就能推算出它们的年龄。这就像给塑料做了一次“体检”,看看它们在海里经历了啥。

  

  这项研究可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微塑料在海洋里漂来漂去,会被鱼吃进肚子,鱼再被我们吃掉,这不就是进了我们的饭桌?更别说它们还可能堵塞海洋动物的肠道,破坏生态平衡。知道微塑料的年龄,就能推测它们从哪来、去哪了,帮科学家设计更好的清理办法。比如,近岸的微塑料“寿命”长,说明海岸边的垃圾管理得加强;离岸的微塑料“年轻”,说明得控制塑料垃圾漂向深海。

  中国在这方面也没闲着。咱们国家一直在推海洋保护,比如加强沿海垃圾清理,建了不少海洋保护区。2023年,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要减少塑料垃圾污染。这不就是跟全球的科学家一起努力,让海洋少点“塑料汤”吗?中国还参加了好几次国际海洋会议,分享经验,帮着制定全球的海洋垃圾治理计划,挺给力的。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亮点是,它让咱们普通人也开始关心微塑料。你可能觉得这离生活挺远,但想想看,超市的塑料袋、喝完的奶茶杯,扔得不好可能就成了微塑料。科学家说,微塑料在海里漂的时间越长,吸附的有害物质越多,对环境的破坏越大。所以,咱们平时少用点一次性塑料,垃圾分类做好,是不是也能帮海洋“减负”?

  说到这儿,研究人员还提到,他们接下来想研究海浪和洋流怎么“磨”塑料。这就像咱们洗衣服,衣服在洗衣机里转来转去会磨损,塑料在海里也一样。有了更精确的数据,科学家就能做出更好的模型,预测微塑料的“旅行路线”。这对清理海洋垃圾、保护鱼类和珊瑚礁都有大用处。

  

  你觉得微塑料这事儿该咋办?是多用环保袋,还是支持科学家继续研究?或者,政府和企业该不该多出点力?毕竟,海洋是大家的,保护它也得靠大家一起动手。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