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八岁的小男孩,穿梭在郑州夜市的烧烤摊间,脆生生地喊着:“姐姐,要不要试试我家的手工酸奶?”这画面,单是想想就让人觉得有趣。张俊哲,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这个暑假摇身一变成了夜市里的“小掌柜”。他推销的不是普通酸奶,而是爸爸亲手做的“零添加”酸奶。这份小小的“生意”,不仅让夜市多了一抹暖色,也让俊哲的童年多了一段闪亮的回忆。
俊哲的爸爸是个爱动手的家长。家里两个孩子都爱喝酸奶,可市面上的酸奶总让爸爸担心添加剂太多。他琢磨着,不如自己做。做着做着,量多了,爸爸突发奇想:“要不拿去夜市卖卖看?”就这样,酸奶摊开张了。一开始,俊哲只是跟在爸爸身边,睁大眼睛看爸爸跟客人聊天。夜市里,烤串的香气、吆喝声、笑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过节。俊哲看着,慢慢心里痒痒了。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对爸爸说:“我也想试试卖酸奶!”爸爸乐了,递给他一个小箱子,里面装着几瓶酸奶。从那天起,俊哲开始了自己的“夜市冒险”。他提着箱子,跑到旁边的烧烤摊,怯生生地问:“叔叔,要不要尝尝我家的酸奶?”声音虽小,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没法拒绝。有人买了,他还会甜甜地说“谢谢”。渐渐地,他胆子大了,笑容也多了。
夜市里的摊主们都认识了这个小家伙。隔壁卖烤串的老板说,俊哲特别能干。别看他年纪小,招呼客人一点不含糊。一次,有个摊主看他卖得起劲,干脆让他进饭店包间去推销。俊哲提着酸奶箱,昂首挺胸走进包间,脆生生地介绍:“我家的酸奶可好喝了,没加东西!”客人被他逗乐了,买了几瓶,还夸他“以后肯定是个大老板”。
俊哲的学校听说了这事,觉得是个好机会。学校有个儿童友好观察团,专门组织孩子们做些有趣的活动。这次,他们找到俊哲,搞了一场“采访+实践”。一群小伙伴围着俊哲,问东问西:“卖酸奶累不累?”“一开始会不会不好意思?”俊哲一点不怯场,笑呵呵地说:“刚开始有点怕,现在一点不怕了!”他还当起了“小老师”,教伙伴们怎么跟客人介绍酸奶。
孩子们听完,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拎起俊哲的酸奶箱,学着他的样子在夜市里跑来跑去。“叔叔,试试手工酸奶吧!”有个小女孩声音还有点抖,但当有人掏钱买了酸奶,她高兴得眼睛都亮了。不一会儿,酸奶卖出去好几瓶。孩子们干劲十足,俊哲站在旁边,像个小教练,笑得合不拢嘴。
卖完酸奶,孩子们围在一起,喝起了“爸爸牌酸奶”。小口抿着,酸甜的味道在嘴里化开,大家七嘴八舌地夸:“真好喝!”喝完后,他们没忘学校的教导——“让结束和开始一样干净”。孩子们找来垃圾袋,把空瓶子和包装袋收拾得干干净净,扔进垃圾桶。旁边的摊主看了,纷纷竖大拇指,说这些孩子懂事。
俊哲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特别重视劳动教育。他们把校园里一块荒地变成了小农场,孩子们种菜、养鸡,还把收获的蔬菜拿到街边卖。学校还常办生存技能活动,让孩子们参与讨论学校的事,学着自己解决问题。俊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慢慢变得胆大、心细、爱思考。
这个暑假,俊哲从一个害羞的小男孩,变成了夜市里熟练的“小掌柜”。他学会了怎么跟陌生人打交道,怎么介绍产品,还学会了帮爸爸分担。夜市里,他的叫卖声成了最鲜活的风景。数据显示,郑州的夜经济在2025年持续火爆,夜市摊位数量比去年多了两成,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俊哲的酸奶摊虽小,却成了这热闹夜市里的一抹亮色。
俊哲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一个八岁的小孩都能在夜市里闯出一片天,我们是不是也该多点勇气,试试新东西?他的经历,也让人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学校教的不仅是书本,还有生活里的真本事。劳动、责任、自信,这些东西在俊哲身上慢慢生根发芽。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