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年前,科罗拉多高原还是个绿油油的地方,树林茂密,动物成群。可好景不长,一颗直径40米、重30万吨的小行星,像个不速之客,以每秒25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了地球。撞击的威力有多大?相当于1000万吨炸药同时爆炸,瞬间把高原上的动物和植物扫得一干二净。
撞击留下的痕迹是个大坑,直径1.2公里,深170米。早年间,人们还以为这是个死火山口,没人往外星球的方向想。直到1903年,一个叫巴林杰的采矿工程师站了出来。他仔细研究了坑边的碎屑,提出这不是火山,而是小行星撞出来的。科学家后来证实了他的想法,这个坑被命名为“巴林杰巨坑”。
到了20世纪50年代,天文学家苏梅克多次来到这个大坑考察。他发现,这里的地貌跟核试验场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受此启发,他提出了“天地冲撞”理论,解释了小行星撞地球的破坏力。这个理论现在被科学界广泛认可,成了研究陨石坑的“教科书”。
1967年,一队美国科学家带着任务来到巴林杰巨坑。他们想找一种特殊的晶体,验证一个猜想:小行星撞地球时,巨大的压力和高温能不能造出比钻石还硬的东西?当时,实验室已经合成了纳米级别的六方晶体金刚石,但自然界有没有这东西,谁也不知道。
科学家们在坑里翻找碎片,终于发现了一种淡蓝色的晶体。检测后确认,这是天然形成的金刚石,硬度却只有普通钻石的一半。为了纪念晶体学家凯瑟琳·兰斯代尔,科学家给它取名叫兰斯戴尔石。后来,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南极的陨石坑里也发现了这种晶体,证明它不是巴林杰巨坑的“独家特产”。
兰斯戴尔石的特别之处在哪儿?研究发现,它的抗压能力比钻石高58%,可硬度只有7到8,而普通钻石的硬度是10。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分析后发现,天然的兰斯戴尔石里混杂了不少杂质,这些杂质拖了硬度的后腿。
为了造出更纯的兰斯戴尔石,科学家们坐不住了。他们用各种方法做实验,比如用高压机挤压、用炸药加热、试着气相沉积。最终,他们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造出了纯度更高的兰斯戴尔石。可问题来了,这种晶体太小,只有纳米级别,当时的技术没法直接测它的硬度。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咱们小时候听的“点石成金”?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经过大自然的“魔法”和科学家的努力,可能变成改变世界的宝贝。你觉得,兰斯戴尔石会成为下一个工业革命的钥匙吗?或者,还有什么更厉害的材料等着咱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