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小郑和家人围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出479分的成绩,全家都松了一口气。这分数超了本科线几十,够得上公办专科,甚至有点希望冲一冲公办本科。小郑心想,寒窗苦读十二年,终于要迎来新生活了。
可现实却给了小郑一记重击。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他得知自己滑档了,公办学校一个没录上。就在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时,一个自称“招生办王主任”的人打来电话,说可以帮小郑征集志愿,100%能进公办本科。小郑一听,眼睛都亮了,心想这不就是救命稻草吗?
“王主任”语气特别坚定,说小郑的情况完全没问题,只要交3980元的费用,签个协议,公办本科稳稳的。小郑家虽然不富裕,但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咬咬牙凑了这笔钱。谁知道,这一步就像踩进了坑里,爬都爬不出来。
录取结果出来的那天,小郑点开网页,看到的却是一个民办本科的名字。学费一年好几万,家里根本负担不起。小郑傻眼了,父母也急得睡不着觉。父亲有心脏病,每天吃药都得花不少钱,母亲下岗后靠打零工补贴家用,这学费对他们家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小郑找到那家机构想问个明白,可对方给的协议简单得像张收据,上面根本没提“公办本科”的承诺。聊天记录里,“王主任”说得天花乱坠,可协议里一个字都没写。小郑后悔自己太轻信,可现在后悔也晚了。
一家人带着记者找到机构所在地,大门紧锁,电话没人接。后来换了个陌生号码打过去,对方接通后直接否认身份,挂了电话就再也联系不上。小郑父亲气得直叹气,说孩子这么努力,考出好成绩,怎么就碰上这种事?
小郑的遭遇不是个例。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的坑一个接一个。有的机构收了钱,拍胸脯保证能上好学校,结果却把学生“操作”到民办大学。贵州还有考生被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录取,学费一年四万九,填志愿时压根没写是国外校区,考生和家长都懵了。
为什么总有人掉进这种坑?小郑家的情况很典型,父母都是普通人,没多少社会经验,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哪懂这些套路?那些机构专挑这种家庭下手,承诺天花乱坠,协议却留一手,出了事就跑得无影无踪。
记者帮小郑联系了律师。律师说,机构没履行协议承诺,小郑可以要求退费,甚至起诉。可起诉归起诉,录取结果已经定了。小郑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硬着头皮上民办本科,背一身债;要么复读一年,重新考。可复读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时间、金钱、心理压力,样样都是考验。
小郑父亲提起孩子,语气里满是心疼。他说,小郑从小就懂事,学习从不让大人操心,全家都盼着他能上个好学校,改变命运。谁想到,志愿填报这一关,就让一家人的希望泡了汤。
这事传到网上,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说小郑太天真,分数才479,在河南这种高考大省,公办本科本来就难上,干嘛还信机构?可更多人还是气那些无良机构,高考是人生大事,他们却拿学生的未来开玩笑,收了钱不办事,出了问题就跑路。
数据也说明问题有多严重。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超1300万,河南考生就占了近十分之一。竞争这么激烈,志愿填报稍有差池,就可能前功尽弃。每年因为志愿填报失误滑档的考生,少说也有几万人。
小郑家现在最愁的是钱。民办本科学费一年两三万,算上生活费,四年下来得十几万。小郑父亲的药一个月就得花几千,家里存款早掏空了。去上学,家里得借债;不去,孩子的前途又怎么办?
这事让人想起老话:人穷志不短。小郑没想过非要上民办本科,他只想有个公平的机会。可现在,他连专科都上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希望溜走。那些机构呢?钱赚到手,转头就消失,留下一堆糟心事。
高考志愿填报,看似简单,其实门道多。选学校、挑专业、看分数线、查录取规则,哪一步没弄明白都可能出问题。尤其是征集志愿阶段,时间紧,信息少,考生和家长最容易被忽悠。小郑的教训告诉大家,填志愿得靠自己,千万别把未来交给不靠谱的机构。
至于那些坑人的机构,网友们说得好:挣这种昧心钱,迟早得还。希望相关部门能管管这些乱象,别让更多家庭像小郑家一样,辛辛苦苦考出来的分数,却换来一肚子委屈。你觉得小郑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样的机构又该怎么管?大家心里都有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