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银川日报
作者:吴璇
在金凤区满城南街和银啤巷交叉口,藏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名叫三营小马烤馍。每天清晨,小店里刚出炉的烤馍香气能飘出半条街。这里卖的,是承载着许多固原人记忆的传统美食——三营烤馍。数十年来,从炕头灰埋的传统烤制法到如今的用烤箱烤制,这道美食里藏着西北人炕头的烟火故事。
从炕头到烤箱的时光印记
三营小马烤馍这家小店已经开了差不多20年,店主马涛说,三营烤馍的起源,藏在固原三营老家的炕头。早年间,当地人家家户户都有火炕,逢年过节或来了重要客人,便会支起铝制盒子,将和好的面团放进去,埋在火炕的热灰里。借着炕灰的热度,面团在密闭空间里慢慢熟透,揭开盒子时,麦香混着胡麻油的香气,能让半个村子的人流下口水。
对于早年间的三营人来说,烤馍也是种难得的美食。“小时候一年也就吃两三次,只有过年或招待贵客才舍得做。”马涛是土生土长的固原三营人,他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没有烤箱,全靠经验掌握火候,灰不能太烫,以免烤焦,也不能太凉,会烤不熟,埋进炕灰后得盯着时间,听着动静,就怕烤坏了。
如今,火炕换成了烤箱,铝盒子变成了特制模具,但那份对传统的坚守却没有变。马涛说,“现在的食材不如从前纯粹,咱能做到的,就是自己不用额外的添加剂,让烤馍尽量贴近记忆里的味道”。
老面发酵的时间魔法
马涛说,三营烤馍之所以好吃,秘诀就藏在发酵的面团里。不同于现在用酵母粉1小时速成的做法,三营烤馍坚持用“老酵面”发酵。头天晚上和好的面团,要经过8小时到10小时的等待才能发面成功,夏天需7小时到8小时,冬天要10小时以上。
“老面发酵的馍,嚼着有劲儿,而且越嚼越香。”马涛解释道,发酵好的面团带着自然的酸味,这时要精准加入小苏打中和,放少了吃着发酸,放多了碱味又大,要放得不多不少刚刚好,全凭多年积累的经验。而用酵母粉做的馍,看着蓬松,一捏就瘪,口感发虚。“两种馍可能看着一样大,但上秤一称就能发现,如果老酵面发的馍有两斤重,酵母粉发的馍就只有一斤。”马涛说。
面粉的选择也有讲究,马涛偏爱宁夏本地小麦磨的面,偶尔也会搭配外地面调节口感。“面的筋度越低,烤出来越酥。”马涛说,再加上老家的胡麻油,做成油酥抹在面团里,烤好后咬下去层层起酥,满嘴油香却不会腻口。
指尖流转的传统工艺
从面团到烤馍,每一步都离不开手的温度。发酵好的面团要反复揉搓排气,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擀成圆饼后,抹上一层油酥,再卷起来塑形。最关键的是表面的花纹,用特制的工具划出细密的纹路,既美观又能让热气均匀渗透。
烤馍的盒子是特制的,大小刚好能放下几个面饼。放进烤箱后,盒子能锁住水分和香气,让馍的外皮酥脆、内里松软。“以前用炕烤要一个多小时,现在烤箱快些,但也得守着看火候。”马涛说,烤好的馍刚出炉时带着温热,咬下去软糯;放凉后则变得干脆,各有风味。
除了经典的咸香口味,店里还有抹了蜂蜜的甜口烤馍,表面撒着香草碎,甜而不腻。还有加了玫瑰酱的,嚼起来有淡淡的玫瑰香气,最受年轻人喜欢。这些配方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爷爷那辈就这么做,我学了20年,还在琢磨怎么更贴近老味道”。马涛说。
烟火里的乡愁记忆
如今,这家小店已经成了许多固原人在银川的“乡愁据点”,很多顾客在这里一买就是20年。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好有几个顾客来,有的要刚出炉的热馍,有的要放凉的脆馍,还有人买上一大袋要寄给外地的亲戚。“我们还经常接待外地客人,昨天就有几个外地来宁夏旅游的客人特意赶过来,一下子买了好几个。”马涛笑着说。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三营烤馍是百姓节庆和待客的“奢侈品”,如今,它成了连接故乡与他乡的纽带。那些从固原走出来的人,在咬下烤馍的瞬间,总能想起老家炕头的烟火,想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三营烤馍的故事,也是西北人生活变迁的缩影。而那份不用添加剂的质朴,那份老面发酵的厚重,正是它能穿越时光,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原因。
本报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