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飞度销量断崖式下滑,从“国民神车”化身时代的眼泪

Kommentarer · 0 Visninger

曾经被誉为“国民神车”的本田飞度,如今却遭遇了销量的断崖式下滑。2025年7月,广汽本田飞度的销量仅为75辆,这一数字与其巅峰时期单月超1.5万辆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累计在华销量超130

         曾经被誉为“国民神车”的本田飞度,如今却遭遇了销量的断崖式下滑。2025年7月,广汽本田飞度的销量仅为75辆,这一数字与其巅峰时期单月超1.5万辆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累计在华销量超130万辆的“国民神车”,本田飞度的衰落,不仅是一个车型的生命周期终结,更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下的结构性变革。

  

         本田飞度曾经凭借低价、省油、好开三大核心优势称霸小型车市场。其搭载的L15B系列“地球梦”发动机、魔术座椅空间设计及改装潜力,使其成为通勤族与改装爱好者的热门选择。然而,近年来产品力的持续退化直接削弱了其市场根基。

  

         首先是经济性。飞度引以为傲的燃油经济性在电动车面前丧失了竞争力。以比亚迪海豚为例,其每公里用电成本仅为飞度燃油成本的1/5。按年均2万公里计算,消费者每年可节省约5000元。此外,新能源车的购置税减免、不限行等政策优势,进一步挤压了燃油小型车的生存空间。

  

         其次,2020年后,飞度为应对成本压力进行了“内卷式减配”,尤其是对部分安全配置的缩减,导致用户口碑下滑。相比之下,同级新能源竞品如吉利星愿标配大屏智能车机、快充功能,而飞度仍依赖传统机械素质,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

         本田飞度的衰落并非单车事件。2025年7月,中国小型车市场前十已全部被新能源车型占据,销冠车型月销量达飞度的170倍。这一格局背后是新能源浪潮下的结构性转变。传统燃油小型车以“代步工具”为核心定位,而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科技感与场景化体验。当前比亚迪海豚通过旋转中控屏、DiLink智能网联系统等配置吸引年轻家庭,五菱缤果以复古设计和外放电功能切入露营场景,这些创新均让飞度的“工具车”属性黯然失色。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凭借电池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成本持续下探。以8万元价格带为例,飞度的终端售价与比亚迪海鸥、零跑T03等电动车基本持平。同时,多地对燃油车的限行、限牌政策,叠加新能源车的购置税优惠,进一步拉大了两者的市场竞争力差距。

         除了产品力表现不佳之外,飞度的销量崩塌也体现出广汽本田在新能源时代的品牌战略困境。2025年7月,广汽本田全系车型无一款月销过万,其纯电车型矩阵合计月销量甚至不足千辆,其中烨P7上市三个月累计仅售745辆。这种系统性失利,源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误判。

  

         首先是本田对于技术路线的摇摆。本田社长三部敏宏2025年公开承认“EV普及低于预期”,并将2030年电动车销量目标从60%下调至30%以下,转而押注混动技术。但广汽本田连传统优势的混动市场也未能守住,这种“两头受挫”的技术路线,使企业错失了2023—2024年新能源市场爆发的窗口期。

  

         目前广汽本田的渠道与人才危机还在加速。2024年以来,广汽本田经销商退网率达15%,部分三线城市仅剩1家4S店。同时,研发中心的骨干被广汽埃安、小鹏等企业以3倍薪资挖角,导致电动化项目关键岗位空缺,形成了恶性循环。

  

         飞度的兴衰史,说明了“没有永远的神车,只有时代的神车”。当新能源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时,固守“省油耐用”的飞度,注定成为被浪潮拍在沙滩上的前浪。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来看,本田飞度的跌落不仅是一个车型的落幕,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在电动化、智能化的革命浪潮中,没有企业能靠“吃老本”生存,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才能获得未来。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