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7星发射成功,力箭一号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

Kommentare · 7 Ansichten

8月19日15时3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将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八次飞行。据力箭一号总指挥胡小伟介绍,力箭

  8月19日15时33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将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力箭一号运载火箭的第八次飞行。据力箭一号总指挥胡小伟介绍,力箭一号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重量超7吨,是中小型卫星发射的首选火箭。

 

  采用全新构型卫星支架,还给箭体“减重”

 

  记者从中科宇航获悉,此次任务中,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采用了全新构型卫星支架。力箭一号副总设计师孙良杰向记者表示,卫星支架结构主要是依据卫星布局、分离时序进行的设计,此次火箭采用了类似双托盘结构形式。

 

  大托盘上布局4颗卫星,托盘中央安装一个小柱段,头顶一颗大尺寸卫星。孙良杰表示,为了减轻结构质量,大托盘采用碳纤维-铝蜂窝面板的形式,其余部位采用了全碳纤维的蒙皮-桁条-端框半硬壳结构。

 

  为了给箭体“减重”,此次发射还采用了“去转接框”设计。

 

  转接框是连接整流罩、卫星支架和四级箭体的结构部段,集成了三个部段的机械接口,主要目的是在地面星箭对接阶段,实现星罩组合体与箭体的快速对接,简化对接操作流程。但作为火箭末级入轨结构的一部分,转接框占用了相同重量的火箭运载能力。

 

  孙良杰解释,“去转接框”设计主要目的是将转接框由入轨结构改为地面工装,全箭对接前进行拆除,从而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通过设计地面‘三合一’转接工装,整流罩合罩后组成星罩组合体并在全箭对接前拆除工装,从而实现星箭快速对接。取消转接框后,通过舱段局部结构优化设计确保箭体强度、刚度满足使用要求。”孙良杰介绍,本次力箭一号遥十任务前通过开展星箭对接及联合操作试验、星箭模态试验、结构静力试验与有限元仿真联合分析等方式,验证了“去转接框”更改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结构功能、性能指标的满足情况和火箭飞行可靠性。

 

  单发成本持续下降,单次可支持超50颗卫星发射

 

  此次任务中,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将中科卫星05星,多功能试验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天拓六号卫星),天雁26星,ThumbSat-1卫星,ThumbSat-2卫星共7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

 

  目前,力箭一号已累计发射70颗卫星,在民商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占有率第一,并且一箭26星也是民商火箭多星发射最高纪录保持者。力箭一号副总指挥孟祥福表示,力箭一号通过高密度发射和多星拼车发射,显著提升了规模效应,单发成本也持续下降。

 

  他提到,通过技术创新(如多星堆叠适配器)和管理优化(滚动备份生产、远程测试发射),力箭一号将每公斤载荷发射成本降至1万美元以下。此外,力箭一号运载能力得到提升,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单次可支持超50颗卫星发射,也降低了单位卫星的发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射的ThumbSat-1卫星和ThumbSat-2卫星由墨西哥ThumbSat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研制。中科宇航表示,本次发射主要任务为验证平台的低轨通信能力及载荷影像的传输性能,为后续面向科教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一套低门槛的方案。

 

  据悉,中科宇航是国内唯一多次实现外星搭载发射的民商火箭公司,发射服务业务覆盖中国、欧洲、北美、南亚、中东等地。作为中墨两国在卫星整星领域的突破性合作,该项目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北美商业市场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孟祥福介绍,在开拓海外卫星发射市场时,价格、响应速度与任务灵活性、可靠性和入轨精度、国家政策等因素直接关系到订单的竞争力。

 

  ■追问

  发射频率大幅提升,力箭一号还面临什么难题?

 

  在发射频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力箭一号火箭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孟祥福认为,核心挑战主要集中在产能与质量控制的平衡、供应链韧性以及系统工程管理能力的提升上。

 

  针对关键部件,孟祥福表示,他们采取了不少策略。比如供应链垂直整合,建立强相关关系,成为利益共同体;关键件至少储备2家合格供应商;供应商协同管理,签订长期保供合同,共享产能规划数据;联合技术攻关,帮助供应商升级工艺、技术从而提升良率和效率;合理库存与物流优化,对长周期部件建立安全库存,缓冲突发需求,对于周期要求高的生产环节优先选择靠近总装基地的供应商,缩短物流和响应时间。

 

  据悉,此次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位于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的中科宇航力箭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完成总装测试、星箭对接等环节,首次实现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大幅缩短了火箭整体的总装与测发周期。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利

Kommentare